名人故事:列寧如何能“肉身不腐”(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11-22 11:35:33

蘇聯領導人最終同意嘗試由解剖學家弗拉基米爾-沃羅別夫和生化學家鮑里斯-茲巴爾斯基研發的實驗性防腐處理技術。第一次防腐處理實驗從1924年3月底至7月底。由于對列寧進行尸檢的外科醫生已經切除了主動脈及其他血管,這項實驗也就變得更加復雜,因為完整的血液循環系統本來有助于將防腐液輸至全身。
尤爾恰克說,列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終發明了顯微注射技術,使用單個針頭將防腐液注入特定的身體部位,最好是那些因為之前的處理留下切口或疤痕的部位。他們還發明了一種雙層橡膠服,使得列寧遺體在公開展出期間仍然被一層薄薄的防腐液所包裹,在這之外是一套普通的服裝。列寧的遺體每隔一年重新進行一次防腐處理;這個過程包括將遺體分別浸泡在丙三醇溶液、甲醛、乙酸鉀、酒精、過氧化氫、乙酸、乙酸鈉等不同溶液中。每個處理過程需要大約一個半月時間。
這種非常費勁的維護方法遠遠超出了用于在葬禮或醫學教學前保存尸體的普通防腐處理方法。蘇格蘭敦提大學解剖和身份識別中心主任蘇-布萊克說:“大多數防腐處理使用甲醛與酒精或水的混合溶液,也叫作福爾馬林。這種方法的保存效果好,而且具有抗真菌的作用。經過這種防腐處理的尸體可以保存數十年。”
布萊克解釋說,傳統的防腐方法和列寧實驗室的防腐方法都面臨著數項共同挑戰。必須防止遺體失去水分,以免木乃伊化。大量使用福爾馬林也會使人體組織呈現出“罐裝金槍魚”的顏色,這就是為什么葬禮防腐人員在防腐液中會使用染料,以使最近死亡人員的遺體看起來有健康的粉紅色。為了葬禮天的短暫展示,葬禮防腐人員還給遺體使用化妝品。
但是,在福爾馬林中保存的遺體最終會失色、僵硬、脆弱。一個現代的替代方案被稱作蒂爾方法,它使用包括硝酸鹽在內的不同的混合液體來保持遺體的自然顏色、組織的靈活性和觸感。這樣的方法對于醫學教育和培訓是有用的。因為人體世界展覽而普及的技術“生物塑化”用聚合物取代了遺體內的所有液體,以便將遺體轉變成堅硬靜態塑像。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