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19-05-22 13:00:00 下載試卷 標簽:數學教案 二年級教案
學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計數器 算盤小黑板
教學過程
活動一:撥一撥
(一)出示信息(小黑板)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學共有1706個學生。
3、陳老師在廣場路買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們學校有880人。
5、買一臺洗衣機要1008元。
6、發明造紙術距今有1900年。
學生試著讀讀劃線的數。然后將這些數進行分類。
(二)分四組,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這4種數的讀法,并將自己討論的一類數各擺出5個。
1、第一類:不帶0的數。
1)學生再讀讀數,然后將數出示在計數器上。
2)抽學生代表說說數的讀法,該怎么讀?為什么這樣讀。
3)每人寫一個不帶0的數,請同桌讀一讀。然后抽幾桌 。
2、第二類:中間帶0的數
(1)老師將這兩個數先后出示在計數器上,要求學生先讀數,再說說這個數的組成,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結:讀中間帶0的數的方法;不管中間是幾個0,都只讀一個0。
(3)出示只有中間帶0的數,讓其他小組的學生讀。
3、第三類:只有末尾帶0的數
(1)派代表說說這類數的讀法,老師歸納。
(2)出示你所寫的數,讓其他學生讀。
4、第四類: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數
(1)讀一讀、說說方法,老師小結。
(2)一個代表所寫的數,看誰讀得快,學生自己讀后,抽生讀。
(三)在計數器上撥出來
(四) 讀、寫數的方法。
讀數時,要從高位讀起,按照數位順序讀,數位上是幾就讀幾,如果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 ,只讀一個零,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活動二:練一練
1.說一說商品的價錢 寫出橫線上的數 填一填。
2.讀一讀,寫出橫線上的數。
板書設計:
撥一撥
2932讀作:兩千九百三十二 三百二十七寫作:327
9040讀作:九千零四十 八千零五十二寫作:8052
課后反思:
課 題: 比一比
教學目的:
1. 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估一估”活動,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 估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比一比”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
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熟練進行數的大小比較。
教法 觀察引導法
學法 小組合作 動手操作
教學準備: 計數器、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活動一:比一比
創設情境:誰最矮?
1、出示圖片。
黃山海拔約1865米 香山海拔約575米
泰山海拔約1533米 華山海拔約2055米
2、比大小 出示
萬 千 百 十 個
1 8 6 5 黃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華山
如圖所示,三位數比四位數要小。
3、誰最高
萬 千 百 十 個
1 8 6 5 黃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華山
4、黃山和泰山誰高?誰矮?
萬 千 百 十 個
1 8 6 5 黃山
1 5 3 3 泰山
學生填一填
( )<( )<( )<( )
5、討論: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說一說各自的想法
7、明確:
(1) 四位數比三位數大
(2) 位數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較下一位。
活動二 練一練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1) 學生獨立練習
(2)交流想法,著重說一說最后一題。
活動三:試一試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1) 獨立思考
(2) 討論:這么多的數,怎樣能很快地從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決問題的步驟
(4) 獨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數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數是多少?
活動四:p28~29練一練1~6題
1、 學生獨立完成。
2、老師巡視指導,讓學生板演。
板書設計
比一比
1.位數不同:位數越多,數值就越大。
2.位數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較下一位。
課后反思:
課 題 有多少個字
教學目的:
1. 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估一估”活動,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 估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
初步掌握估計的方法, 估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
教法 引導自學
學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計數器、
一、 復習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1084 982 3756 4184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 知識新授
1. 讓學生自讀課本p30的文章。
2. 學生小組估估這個 有多少個漢字呢?
3. 小組回答,指名 方法。方法一:每行約有10個字,數數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欄大約50個字,左欄是右欄的兩倍。
4.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三、 完成p31 “練一練”1~4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討論
四、 課堂。
五、 補置作業
板書設計:
有多少個字
小 :150字左右
黃豆;200粒 300粒
課后反思
第四單元: 測 量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有:毫米、分米的認識、千米的認識。
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本單元的內容是“測量”,無論是分開的“測”或“量”,還是連在一起的“測量”,都預示著強烈的活動性,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活動的教學不能稱其為測量的教學。基于這種考慮,教材的編排中安排了許多活動,可以說本單元的內容是以活動展開的,其目的就是為教師安排學生的活動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認識中測量課本,分米的認識中的測量書桌,以及通過具體的活動感受1千米等等。
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的已有經驗是比較豐富的。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將它作為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比如,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作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所以,教材在這里讓學生估、測、議,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另外,這一單元中經常出現的課堂、操場、校園等,都是學生熟悉的環境,很容易打開學生的話題。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計意識。
3.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 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事物的關注與好奇及積極參與測量的欲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單元 、難點:
重點: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
課 題:鉛筆有多長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與測量等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長度單位的觀念,發展估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初步明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會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3、通過自評與互評,發展學生的反思評價能力。
:
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親身體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
通過體驗活動,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認識。
教法 小組合作動手
學法 觀察.動手操作
教學準備:直尺.米尺 .鉛筆
教學過程
活動一:目標——通過估計、測量與聯想,產生1分米長度單位,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估一估10厘米紅色紙條的長度,記下來,再量一量它的長度。
[教師要善于捕捉“創新資源”,如發現不從尺子0刻度開始量的學生要加以表揚或獎勵,如沒有發現學生采用這種方法,教師可進行啟發引導,體現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教師引疑自答“象這樣10厘米長還可以用什么單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間隙比一比1分米的長度。
教師介紹“1分米”也可以寫作“1dm”,學生讀三遍,書寫一遍。
3、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1分米是幾厘米?
(教師板書: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師板書:1m=100cm 1m=10dm)
5、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你見過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估計學生會說:手掌長大約是1分米,半支鉛筆長大約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長是1分米等。]
活動二:目標——通過測量、觀察與聯想,產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1、讓每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6.3厘米的黃色紙條。先估一估長度,記下來,再量一量長度,記下來,然后看看估得怎樣。
[估計學生會疑問,紙條長“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記?]
2、教師自問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辦,這就要求我們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然后介紹,1厘米中的1小格長是1毫米,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間隙比一比1毫米的長度。
教師介紹“1毫米”寫作“1mm”,學生讀三遍,書寫一遍。
3、引導學生觀察,1厘米中有幾個小格?(10個小格),1厘米等于幾毫米?
(10毫米),板書:1cm=10mm。
4、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長度大約是1毫米?
[估計學生會說:紙皮、硬幣、小圓片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等。]
板書設計:
鉛筆有多長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米=10分米 1m=10dm
1厘米=10毫米 1 cm=10 m m
課后反思:
課 題 1千米有多長
教學目的: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
體驗1千米有多長。
通過體驗活動,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教法 引導法
學法 體驗法
教學準備: 米尺、表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同學們,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長嗎?
同學們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沒關系,請每組選一位同學上來走一走,再請一位同學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嗎?
二.玩中學
1. 走一走。通過實際測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長時間。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少時間,并做好紀錄。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 自己的步測結果,在說一說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 估一估。
通過剛才學生的親身感受,猜測思考1千米的長度。
(1) 剛才我們測量出100米大約有多少步,思考: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
(3) (小黑板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圈大約用了幾分鐘?(2分鐘)
那么沿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
3. 想一想。進一步體驗感受1千米有多長。
(1) 中街你們一定熟悉吧?請看小黑板:從文化大樓道光陸電影院、商業城、新瑪特、沃爾瑪之間的距離,約1千米。
(2)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在腦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