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最佳方式!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2-03 18:15:49

“興趣”這兩個字,最近頻繁出現在各大教育類媒體和各種教育行業專家的口中。可以這么說,“興趣”對學習的重要程度已經被廣泛的認可了。
關于“興趣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小v看了不少觀點,我覺得從生物學上去理解,是最靠譜的。
有一個很著名的國外實驗:首先,訓練猴子把一種視覺刺激(CS)和糖水的獎賞刺激(US)聯系起來。這種訓練也被稱為巴浦洛夫條件反射。
在初期,多巴胺神經元對 CS 沒有反應,但是會對 US 產生一個快速放電。但是到了訓練后期,多巴胺神經元卻只對 CS 反應,而對 US 沒有反應了。在訓練結束后,在本來應該得到的 US 的時候沒有給,多巴胺神經元反而會有抑制的反應。
于是得到推測,多巴胺神經元是導致動物學會 CS 和 US 建立聯系的原因。
名詞解釋
多巴胺是一種大腦中特殊神經元所產生的物質,這種物質僅傳遞令人愉悅和亢奮的信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會感到愉悅和亢奮,就是這種行為或感受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
這個實驗看著也許有些抽象,現在我用大白話再說一遍就會很容易咯:
讓一只猴子看到數學課本后,馬上就給他一個糖吃。實驗一開始,猴子只有在吃到糖后,才會很開心,并且能測到多巴胺分泌了。重復這個過程一段時間后,奇怪了,猴子吃到糖后多巴胺反而不分泌了。但是,這只猴子一看到數學課本就特別開心,立刻釋放了多巴胺。
再來看興趣培養的基本過程:
學習(數學課本)
成績好
獲得表揚、成就感等(糖)
不斷更愿意學習(多巴胺)
大家發現沒有, 這個過程是不是和上面的那個實驗過程有點像呢?
通常從人們的常規理解來說,多巴胺僅是因為所謂獎賞刺激所產生,遠古時代最原始的獎賞刺激是基于生存和繁衍方面的,比如吃飽了、安全了、溫暖了、交配等。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獎賞刺激的類型多了很多,比如贊揚、周圍人的認可、成就感等。但是,這些不能稱其為興趣,如果誰說“我對被贊揚很有興趣”,你一定會用某種異樣的眼光去看著這位朋友。
我們把多巴胺和興趣的關系稍作歸納:
1.某種行為有與之相關聯的獎賞刺激。即“行為”通過“獎賞刺激”獲得了”多巴胺”
2.當上述過程重復多次后,多巴胺才可能跳過獎賞刺激,并與某種行為產生直接關聯。即“行為”直接獲得了“多巴胺”
3.“興趣”一定是關聯于某種具體行為,而不是針對某種結果,從實際意義來說,最合理的“興趣“是關聯于學習行為的。
我們來看下以下的各種 “興趣“:
我對“錢”感興趣——我對“賺錢”感興趣——我對“學習怎么賺錢”感興趣
我對“數學考試成績好”感興趣——我對“數學學的好”感興趣——我對“學習數學”感興趣
不難發現,基本只有當學習這種行為變為了“興趣”,對我們才有最實際的幫助和意義,才有可能長久的保持。
綜上,我們大概能畫出關于“學習興趣”形成的生物學邏輯圖,如下:
圖1:學習興趣培養階段
這個階段,多巴胺僅和正面激勵(獎賞刺激)有關系,但很難判斷它和學習間的關聯。事實上,我們平時經常夸孩子“你真聰明啊”,豈知孩子可能認為聰明才是和被獎勵相關的,而不是學習這個動作本身。
“學習興趣”的培養過程,就是不斷地重復并強化“學習”本身和“正面激勵”間關聯的過程。
圖2:學習興趣養成
當“學習”和“正面激勵”形成強關聯后,多巴胺會逐步的和學習本身形成關系,也就是學習本身就能刺激多巴胺,并產生愉悅感,這就叫學習興趣被養成了。此時,人會本能地、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獲得多巴胺分泌帶來的愉悅感。
但是請注意,如果經過學習都多次沒有獲得正面激勵的話,是會對多巴胺的分泌形成反向抑制作用的。
OK,關于學習興趣的生物學解釋基本說完了。那么下面基于上面的理論來說點干貨,說點方法論。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