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樓市”也崩盤(2)
來源:搖籃報 2009-06-24 05:50:43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狀態并沒維持多久,敦煌房價在每平方米1555元這個制高點上盤旋了一會兒,很快就急轉直下,像一架失事飛機那樣栽著跟斗俯沖下去。套一句比較現代的說法,敦煌“樓市”崩盤了。
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敦煌居民張義全賣房,“東西一丈三尺五寸,南北二丈二尺五寸”,只賣了小麥“五十碩”。一計算,建筑面積28平方米,售價7000元,每平方米才賣250元。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敦煌居民曹大行跟人換房,“東西三丈五尺,南北一丈二尺”的房子,僅估價“斛斗九石”。換言之,38平方米的房子,只能賣1260元,已經降到了33元一平方米。
關于敦煌房價,目前能找到的文獻非常之少,暫時還弄不清剛開始房價為什么高企,后來又為什么暴跌。另外鑒于中原和江南地區出土的唐代經濟文獻更加稀少,也不敢確定在敦煌之外的其他區域是不是同時出現了房價暴跌的現象。
朝廷沒有“救市”
不過能確定一點:在敦煌房價暴跌之后,大唐朝廷和敦煌政府都沒有出手救市。無論《新唐書》,《舊唐書》,還是記載唐朝史事更為翔實的類書《冊府元龜》,或者唐代官修的會典《唐六典》,還有中科院歷史所輯錄、中華書局出版的敦煌石室藏書釋文匯編《敦煌資料》,從中既沒有發現唐朝中央政府曾經降低房貸利率和首付的記錄,也沒有找到敦煌地方政府曾經為購房者提供補貼的跡象。當然,唐朝沒有銀行,也沒有房貸,那時候的中央政府壓根兒不可能通過降低利率和首付來救市。
據分析,唐朝政府之所以不救市,倒未必是因為它更能替廣大購房者著想,才容許房價不斷下滑的,而極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當時沒有專門的開發商,所謂房地產交易只是在業主之間進行的二手房買賣,而業主們作為一盤散沙,是沒有能力游說政府作出救市決策的。
第二,當時房地產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領域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無論這個行業是否興旺,都不會導致GDP下滑。
第三,當時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田賦和人頭稅,政府從來沒有想過賣地生財,房價暴漲也好,暴跌也罷,只能影響影響地價,而影響不到政府的利益。
敦煌是絲路上的城市,貿易繁榮的時候,房價自然高,到了唐昭宗的時候,地方節度使割據,朝廷宦官擅權,皇帝大權旁落,唐朝已經是日薄西山,繁榮不再,絲綢之路的貿易基本上也完蛋了,房價就回落了,沒什么好奇怪的。
研究些有意義的事情吧,那時唐政府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救市?開玩笑吧?別拿現代的經濟模式去套歷史上的事情,到了唐朝解體的時候還十室九空,房價基本為零呢!這才叫徹底的“崩盤”,整個大唐帝國都崩了,還討論什么!不知道民眾有沒有抗議?都顧著逃避戰亂去了吧!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