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樓市”也崩盤
來源:搖籃報 2009-06-24 05:50:43

敦煌房價在“千元”以上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為急等錢用,賣掉了自家的房子。按照慣例,他跟買方簽了一份房屋轉讓合同,合同上寫道:
“慈惠鄉百姓沈都和,斷作舍物,每尺兩碩五升,準地皮尺數。算著舍櫝物二十九碩五斗陸升九合五圭干濕谷米。其舍及地當日交相分付訖。”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沈都和這套房子按面積計價,每尺價值小麥兩碩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家具陳設也隨房子一塊兒出讓,價值小麥二十九碩五斗六升有余。
合同上寫的“一尺”是指一平方尺,唐朝一尺有0.3米,一平方尺就是0.09平方米。“碩”是容量單位,跟“石”通用。唐朝一石有59.4公升,一斗是十分之一石,一升是百分之一石。按每公升小麥重1.5斤計算,唐朝一石小麥重90斤,一斗小麥重9斤,一升小麥重0.9斤。所以“兩碩五升”小麥重約180斤,按今天麥價8毛一斤去買,至少需要140元。
前面說過,“一尺”是0.09平方米,“每尺兩碩五升”,說明每0.09平方米能賣140元,也就是每平方米能賣1555元。放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這房價是很高的。
平民“月薪”不足300元
不過歷史不喜歡孤證,單憑這一宗交易,并不能說明敦煌的厲價普遍高企,所以還要再舉個例子。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同樣住在慈惠鄉的另一位敦煌居民陳都知賣掉了自家的宅基,換來小麥“八百五碩五斗”,即805.5石。按每石價值140元計算,陳都知家的宅基賣了人民幣112770元。那塊宅基有多大呢?東西寬三丈九尺,南北長五丈七尺。唐朝三丈九尺折合今天11.8米,五文七尺折合今天17.2米,假定陳家宅基的形狀比較規則,那么其面積就有203平方米。拿宅基總價除以宅基面積,可以得出這塊宅基的單價:每平方米556元?脊艌蟾骘@示,唐代敦煌民宅全是單層,容積率很低,所以當地價高迭五六百元一平方米的時候,房價在千元以上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還有一批唐代敦煌的雇傭文書顯示,在公元九世紀后期,不管是幫人牧馬放羊,還是給人運送貨物,甚至包括替人當兵在內,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不會超過兩石小麥。換言之,那時“工薪階層”的月薪大多在300元以下。像這樣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掙夠兩三個平方米,倘若想買一套像模像樣的房子,恐怕得忙活幾十年。
不知道千年以前的敦煌是否也有大量需要買房居住的朋友,如果有的話,他們肯定會郁悶,會彷徨,會沖房價畸高的房地產市場發泄出洶涌澎湃的怨恨和失望,就像我們今天的某些購房者曾經做過的那樣。
“樓市”突然崩盤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