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2 22:02:00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名師 語文
生:琳達?里弗斯先生。
師:琳達?里弗斯先生啊?(學生小聲說“不對”)同意嗎?
生:不同意。
生:琳達?里弗斯的女兒捐贈。
師:還有誰啊?
生:還有琳達
師:琳達捐了嗎?(生:沒有)你補充。
生:她的父親。
師:課文圍繞琳達一家人準備或已經捐贈角膜,(插:不是眼睛。)角膜的事情,寫了這篇文章。我想問一問:文中人物有琳達、琳達的父親、母親,還有誰?(板書人物姓名)
生:還有琳達的女兒。
師:她的女兒叫什么?
生:(齊說)溫迪。
師:外國人的名字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指剛才一位同學)王海龍,海中一條龍,名字多好記。外國人的名字是音譯的,不好記。我們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琳達、溫迪。
【這個板塊的作用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金銘花了7分鐘時間讓孩子們讀課文,這是需要勇氣的!一節課40分鐘甚為寶貴,課堂伊始的7分鐘,教師本來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多教師會用這七分鐘時間做不少吸引聽課老師的眼球的事。而金銘只做了一件事——讓學生在一旁讀書7分鐘___讓臺下老師干等了7分鐘。金銘太“目中無人”了!果真“目中無人”乎?非也,這恰恰是金銘“目中有人”的表現。金銘深知,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一切教學環節的安排,當為學生的學服務,只要學生需要,哪怕冷落老師們再多的時間也是值得的。反觀當下的語文課,上課者大概太在乎臺下老師的感受,課堂始終處于一種滿負荷狀態,一片喧騰,熱鬧無比,學生很難有整塊時間潛心會文。前不久的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獎賽上,默讀的嚴重缺席,就是明證。金銘卻偏不怕“得罪”聽課老師,他不避諱冷場,讓孩子們讀足7分鐘的課文!我以為這絕不是隨意為之,實乃有意而為。我想,大概金銘是想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密切接觸,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進而獲得一個總體的印象吧。另外,金銘在整體感知的過程中,將外國人的名字音譯的特點進行”順手捎帶”,并指導學生讀正確,這是方法的指點!】
板塊三:
師:琳達跟琳達的父親、母親,還有琳達的女兒溫迪,他們對捐贈角膜這件事情態度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這種認識上的不一樣,或者截然相反的認識,用剛才學過的一個詞就叫——(生接:天壤之別)天壤之別,是吧?我們來看一看琳達和她的父親有什么天壤之別?我們看文章1——3節,誰愿意讀給大家。(學生紛紛舉手)很多同學都愿意讀書。讀書真好,(指向一名男生)你來讀給大家。
【抓住“天壤之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這是本課由整體感知到細讀文本的一個關節點。金銘抓住了這個關鍵詞語,誠如他自己說的“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天壤之別”是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這個文本就被打開了。老實說,這么長的一篇課文,如果老師還是一段一段往下教,非要教個三節課不可!因此,抓關鍵詞入課,還是實現長文短教的一個高招。而關鍵詞在哪里?關鍵詞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草叢中,需要教師去發現。而發現的過程,就是鉆研文本的過程。發現這樣的關鍵詞,顯然需要智慧和耐心的。】
師:你叫什么名字?(生:李元豐)李元豐,我們看李元豐讀得能不能讓我們感覺到琳達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好嗎?能讓我們聽出來就成功了,有信心嗎?(生點頭)好,開始。
(生讀課文: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下午……)(學生唱讀并有點斷斷續續的)
師:(打斷學生)等一等,我感覺他不像讀書,像什么呢?
生:像念經。(學生大笑)
師:像念經?當然比念經要好,但是感覺讀書不能這樣讀,怎么讀呢?聽老師讀一讀好嗎?
(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師:你聽老師在讀的時候跟說話是不是一樣的?讀書要和說話一樣,好嗎?來,再讀。
(生重讀: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這次這名學生讀得很有進步,不再斷斷續續的)
師:好,就讀到這里。大家聽,是不是比剛才要——(生接:好)所以應該把掌聲送給他。(學生鼓掌)這就是進步啊!再往下讀。
(生接著讀:下午晚些時候,一位警官……)
師:糾正“而征求父親的意見”把調子往下降,不要往上走,那就像說話一樣了,平時我們說話的時候是不是往下走的?你能說“今天你吃飯了嗎?”(語調上揚)我們這樣說:“今天你吃飯了嗎?”(正確的讀法)——明白了?往下讀。
生:接著讀。
(師糾正:“居然、給予”。)
師:從他讀的第一小節當中你感覺琳達怎樣的表現?
生:生氣了。
師:她生氣了,我再請一位同學往下讀。(指向剛才讀課文的學生)你呢,可以向他學一學,好不好?(生點頭)你推薦吧。讓好朋友幫幫你。(生指一姓郭同學)誰是小郭老師?(學生在下面小聲說)郭玉成老師?好,你聽他讀,你看是不是他讀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唱,像念經呢?念經很不好。
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學生讀得很流利)
師:他讀得和你一樣嗎?(生佩服得搖頭)你再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讓小老師先坐下。
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我看他很會學習,待會再來讀,有信心讀好嗎?(生點頭)太棒了,我們從剛才兩位好朋友的讀中你感到琳達是怎樣的態度呢?
生:非常的生氣。
師:如果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琳達的表現,可以選哪一個詞?
生:含著淚水。
師:這是她的理解,你呢?
生:哭喊。
師:哭喊,來你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讀:“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師:同學們,我沖著父親哭喊,為什么不是哭著說,不是哭叫,而是哭喊呢?為什么?
【“字字未忽宜,語語悟其神”!語文的味道,就是這樣品出來的。這品析,是對語義細微差別的辨析,是引領孩子走進人物心靈的抓手。對詞語的細細玩索,應該成為語文課的一道亮麗風景!】
生:因為用“哭喊”更能表現琳達當時的心情。
師:你在家里對自己的爸爸媽媽喊嗎?喊不喊?喊會被認為什么?(生:不禮貌)大人一聽,你看這個孩子“嗷嗷”直喊,會認為咱們沒有禮貌。現在琳達竟然哭喊,你可以看出琳達怎么樣?(生:非常氣憤)來,你把這種氣憤讀一讀。
【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詞語,將之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中理解,詞語便活了!】
生:讀“你怎么能這樣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師:好,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你怎么能這樣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師:誰再來讀一讀,把這種哭喊讀出來。
生:讀。
師:很好,“我沖著爸爸哭喊”預備齊。
生:齊讀:“你怎么能這樣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師:琳達對待捐贈的反應是——哭喊(板書)。那么父親是怎樣的呢?請同學自由讀一讀第四小節,看一看用文中的詞來形容父親的態度可以選哪一個?
(生:自由讀課文第四小節。)
師:來,女同學,你說。
生:讀“琳達,他平靜地說……”
師:停,用一個詞說一說父親的態度。
生:平靜。
師:平靜是什么意思呢?
生:非常地冷靜。
師:冷靜——你說。
生:不急躁。
師:不急不躁。父親平靜地說——他面對女兒的哭喊平靜地說——為什么父親能平靜地說?(學生一時沉默)還要從第四小節中找依據,他為什么平靜地說?
(學生思考)
生:“很久以前, 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師:他為什么能平靜地說?
生: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
師:從那些詞中你能看出?
生:從“很久以前”。
生:是,我從“很久以前”能看出他們早就打算自己死后捐獻角膜。
師:父親和母親早就商量好了,死后要捐贈器官,父親面對女兒的呼喊才能如此地平靜。請你把這段話——用平靜的語氣把這段話再讀一讀。
生:讀“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師:非常好。同學們,捐贈器官這樣一件重要的事,父親卻認為是平平常常,理所應當,很平靜,這是一種——(生:很偉大)是啊,這是一種很偉大的表現啊!來,我們用平靜的語氣來把這種偉大讀出來。預備齊。
生:齊讀:“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師:很好,父親是平靜,琳達是哭喊。我想問一問:父親和琳達在“天壤之別”當中誰的表現是“天”?誰的表現是“壤”?
生:父親是“天”,琳達是“壤”。
【這是第一個回合的“天壤之別”,一個“哭喊”、一個“平靜”,多么鮮明的對比。教師引領孩子們反復誦讀,進而體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為深入感悟文本打下了基礎。】
師:我再問一個問題,琳達她愛自己的父親嗎?
生:愛!
師:父親他愛自己的妻子嗎?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