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噩夢:"品學兼優"孩子的12歲逆轉現象(2)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20 17:09:19
這兩孩子的確不一樣!我的兒子從小是“問題兒童”型的,對于他不喜歡和不接受的事物,會采取公然反抗的態度。所以早在幼兒園時期,問題就開始暴露,五歲就成了班上的“問題孩子”,排列倒數第一名。而他的孩子是學校的優等生,其實也就是“忍讓配合型”的孩子,對于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和事物,采取回避和容忍的態度,愿意壓抑自己,配合老師和父母。所以給人的印象就是“很乖”,“聽話”,當然,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很簡單,很弱智,只要“聽話”,成績當然就不錯了。所以當優等生也不稀奇!
我想他們可能還很同情我:攤上這么一個調皮兒子,當然只好自己辛苦一點搞“特殊教育”了。他們的孩子很“正常”,不需要特殊教育。能夠跟“主流”走,自然可以省很多心。
其實沒這么簡單:他們根本沒有搞懂我辦學堂的教育模式,更沒有搞清楚“體制教育”到底是什么。只是盲目地追隨大眾,認為這么多人都在上的學,總是不會錯的。實際上,不去動腦子思考和研究問題和對象,即使是對他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也不愿深究,這是大多數家長的特點---善于自欺欺人!
實際上,我給孩子設計的今日學堂的教育模式,才是“正常”的和“傳統”的。體制內學校的教育,是“變態”的和“奇異”的。“正常”和“變態”的標準,是用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來判斷的。南懷瑾大師說:中國的家長和老師,都在盡心盡力地殘害我們的孩子,指的就是這種變態奇異的“教育”對于孩子們身心的巨大傷害。
正常的教育,是符合孩子天性的,讓孩子身心成長和開發潛力的,是開放的系統,是讓孩子喜歡并進步最快速的方式,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喜歡學習的。應試教育這種變態的教育,是一個違背孩子天性的封閉式系統,也違背人的基本心理和情感需要,因此只好采用各種強制性手段和壓迫的方式來逼學生學習,所以一定會遭遇孩子有形和無形的反抗。
只是不同的孩子反抗的方式不一樣:有些孩子的個人能量強,思維活躍,個性也強,敢作敢為,他們很早就開始質疑和反抗。可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下,他們往往作為第一批“問題孩子”被淘汰,成為社會的失敗者。其實這批超級有能量的孩子,如果放在美國,會是國外的天賦教育計劃(相當于中國的超常教育)體系里面最受重視的一批人,需要配備最優秀的老師來專門陪護他們。而且長大后他們的確也會成為國家最重要的一批人,他們往往是社會的精英人物。可是在中國,這一批人剛剛開始進入學校,人生剛剛啟程,就被“教育者”作為問題兒童而被犧牲掉,比較之下真是悲哀。(感興趣的人可參閱旅美華人教授薛涌的[美國是怎樣培養精英的] 及黃全愈教授[天賦教育在美國]兩書)
剩下來的“乖孩子”,其實是傾向于服從的群體,他們往往個性偏于謹慎,更膽小怕事一些。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會逐步蘇醒,隨著他們在身體和心理上的逐步成長,他們就進入了反抗期。糟糕的是,如果他們所受的“教育”足夠變態,他們的反抗方式也足夠“無厘頭”,表現足以讓父母們抓狂。如一個外語很好的女大學生,居然會跑到香港公開登報找一大群中外男人來操她,創一個性交的世界紀錄之類等等,實在不可思議。
一般來說,相當部分孩子會在上中學的時候開始反抗。不過其中更愿意壓抑自己的學生,也是反抗能量最低的學生,會成為體制內教育的“成功者”,成功地考上大學。不過這批由應試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考試機器,絕大多數也會在上大學之后開始反抗。低能量學生的反抗方式很簡單:就是逃避學習,用吃喝玩樂、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等方式來對抗,反正就是不做大人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以此來宣布自己的獨立和個性。
其中個人能量最低,自主愿望最弱的人,最愿意服從家長的孩子,就乖乖的上研究生,讀博士。這批人是我們國家特別選出來的“優秀人才”和“精英分子”。這批人除了很會啃書本外,基本上別指望他們有什么真正的創造力。如果你在大學里看到研究生和博士,不難把他們認出來,與更有活力的大學新生相比,他們更像一群缺乏能量的受難者,非常缺乏生機,臉上寫滿了無奈茫然以及逆來順受的表情。而很難看出作為“學習競爭勝利者”的躊躇滿志!
所以,如果有人會對我們國家居然連巴基斯坦這等小國都不如,別人都能夠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不服氣的話,來看看我們教育出來的“精英”們的個人能量水平和思維活躍度,就不得不服氣了。到了大學階段,即使被外國人選中出國留學的精英分子,其實也只有老老實實打工的份了。做不了真正的創造者,當然也得不了諾獎。
這個專門設計用于把本民族最有能量,最有創造力,思想最活躍的孩子淘汰掉,把最愿意放棄自我,最缺乏活力的孩子選出來,作為“教育成功者”的典型而加以重用的一套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朗咸平所說的“專門培養打工者”的教育體系。說得更嚴重一些,就是專門培養奴才和服從者,而不是培養思考者和創造者的教育體系,其“教育產品”只懂得付出最昂貴的代價,在世界上賺最低的收入,同時被全世界輕視和貶低。這也是目前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寫照。
有一句學生們在網上很流行的話,很形象地表達了目前這個應試教育的實質和核心:就是在中國當學生,“如果你的語文考了滿分,就證明你絕不可能當上文學家了。如果數學考了一百分,就證明你與數學家無緣。化學物理考了滿分,更別想再當發明家了”。這是一個何等怪異的“教育模式”?
可以說,這種世界教育奇跡,估計只有我們中國才能創造,因為違背基本的教育常識。因為正常的教育,是創造更大的價值,是提升民族的整體競爭力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所以國外的有識之士,莫不視中國的“教育體系”為一怪胎,中國的教育就是一個國際大笑話。
12歲逆轉現象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分析
心理學最基本的常識就是:每個人都是自我成就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活的。可是,在我們的社會里,父母是為了子女而生活和工作的,孩子則是為了父母和老師而學習的。這就完全違背了心理學的常識,怪不得我們的孩子和父母都不愉快,都活得很累!彼此都在互相感情敲詐。
而且心理因素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影響之大,可能是普通父母根本想象不到的。一個例子是我的孩子在去年暑假的時侯,曾經布置任務讓她背古文,一天背三篇,第二天把前一天的內容連起來背誦。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心理上非常不接受,試圖逃避,結果每天苦著臉裝可憐,很“認真刻苦”地背到天黑都完不成任務。老人們覺得我對孩子太苛刻了,孩子的“學習任務太重”,很同情。這樣的確學習效果很差。
可經過心理調整,她三天之后轉變了態度,積極面對的結果,是每天早上九十點鐘就完成了一整天的學習任務,剩下大量的時間是讀書下棋和游戲,每天過得很開心。這就是心理狀態對孩子學習狀態的影響,非常巨大。可是,有幾個家長懂得要去調整孩子的學習心理狀態呢?大多數家長,只會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孩子吧?結果大家都很辛苦。
另外,教育學最簡單的常識就是:學習是一種取決于學習者內在心理和愿望的人類活動,僅僅依靠外在的壓力和強迫性地學習,無法取得理想的后果。真正的學習者,是自動自發的主動學習者!被動學習,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心理抵觸的情況下,學習效率要比積極主動地學習效率要低十倍。可我們的教育體系,把明明可以很愉快的學習,變成了一項苦役。還宣稱“學海無涯苦作舟”,完全違背孔子以來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樂學”和“學樂”的傳統教育精神,倒行逆施,哪里能算是“真教育”,只能是變態的教育。在這種變態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就只能是壓抑和反抗的故事。不可能有其它的內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