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22-03-27 21:46:45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三年級語文 教案設計
奧數網整理了關于部編版三年級下小學語文教案:《古詩三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兩首古詩《元日》和《清明》,同學們會背了嗎?誰來背一背?(生背)。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又是一個萬物凋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獨特之處,所以古人特別得喜歡吟誦秋天。你還會吟誦其他有關秋天的古詩嗎?(生可背,可拿卡片)
同學們小小的年紀真了不起!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有關秋天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詩題)。誰來讀一讀詩題?同學們一起來讀!
二、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即可)
2、課件:九月九日即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從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王維)
課件:介紹王維:會寫詩,會畫畫,據說還是一位音樂家,與孟浩然齊名,被人稱為“王孟”。他的一生以田園詩最為著名,寫作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提示:不過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不是田園詩,而是和《夜書所見》一樣是一首思鄉詩。
明白了這么多,我們再來齊讀詩題。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三、理解詩意,以“意”鋪陳(出示課件)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佳和倍都是單人旁---提醒右邊上下兩個土;倍是什么意思?
(3)“遙”——“遙知”
師:詩人的家鄉在華山以東而不是指今天的山東,但詩人此刻身處長安,離家鄉近兩百公里。這么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課件: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5)是的,通過我們的共同學習,我們知道了----(課件)獨:單獨;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我們課文中還有三個注釋,我們在通過注釋理解詞語的時候不要生搬硬套,不能字字對譯,做到總體把握就好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