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揭秘甘地遇刺案(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11-15 20:42:47

根據不合作運動的綱領,印度開始在各個方面抵制英國,印度人不對殖民當局納稅,不上英國人辦的學校,不在殖民政府中任職,不買英國布,律師抵制英國人的法庭,不接受英國頒布的獎章,不在英國的工廠上班,這些運動的目的在于摧毀英國在印度的政權基礎——經濟。甘地的主張得到全國的支持,大家開始自覺自愿地抵制英國貨,而與此同時,英國人也視甘地如眼中釘,肉中刺。1922年5月甘地被捕,但他并沒有屈服,出獄后,繼續從事不合作活動。1930年,甘地又領導了“跳進大海進行宗教洗禮”的反對英國壟斷食鹽的活動,此舉再次觸怒了英國人,甘地首當其沖,再次入獄。甘地的被捕,在印度再次掀起了一場反英高潮,英國迫于形勢,不得不于1931年初釋放了甘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甘地表示支持英國對法西斯德國作戰,但要求英國讓印度完全獨立。1942年國大黨通過由甘地起草的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但是英國人顯然是不會答應的,甘地和國大黨的主要領導人因此全部被捕,一直到二戰結束時,甘地因病重被釋放。二戰后,英國人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于1947年8月15日將印度主權移交了印度當局,印度獲得獨立。至此甘地已為印度獨立奮斗了數十年,先后坐牢2338天,絕食斗爭無數次,多次瀕臨生命垂危的境地。可以說,印度的獨立是與甘地的名字分不開的。
生命光輝的隕落
甘地在印度乃至世界贏得許多人的尊敬和理解,但是也有人不喜歡他。激進分子指責他是卑微的屈服者,保守和極端分子則認為他出賣信仰,背叛了教規。更有不少人將暴力攻擊的矛頭直接對準了他。
1948年,印度浦那市的一家報館里,有兩個人正聚精會神地讀著從電傳機里發出的有關甘地領導的絕食運動的消息。這兩個人一個叫阿普迭,一個老奸巨猾的商人,他醉心于聲色犬馬;另一個叫做納圖拉姆·戈德塞,他貧窮低賤,身居陋室,不近女色,是個禁欲主義者。這兩個迥然不同的人,基于相同的一點走在了一起,那就是他們都痛恨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我們一定要殺死他!”戈德塞紅著雙眼大聲地喊道。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