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試題庫 > 期中試題 > 期中語文 > 六年級語文期中下冊 > 正文
2019-06-02 17:07:22
七、閱讀理解。(25分)
(一)鄉間綠陰(7分)[來源:學科網]
鄉間,是樹的天地。公路兩旁,是高大的梧桐。梧桐枝連著枝,葉蓋著葉,像綠色的長廊。小河兩岸,是成行(háng xíng)的垂柳。柳條兒細細的,柳葉兒綠綠的。山坡上,松樹和柏樹高大挺(拔、撥),枝繁葉茂。農家小院的前后種植著果樹:有梅子、有桃樹、有李樹、有杏樹……春(未、末)夏初,各種果樹舒枝展葉,郁郁蔥蔥,一座座農家小院就掩(映、印)在濃濃的綠陰之中。
1.選擇正確的音節或漢字,打“√”。(2分)
2.文中的省略號表示: 。(1分)
3.用“ ”標出文中的比喻句。( 1分)
4.填空。(3分)
這篇短文是圍繞“ ”這句話的意思來寫的。作者依次對公路兩旁、 、 、 的各種樹進行具體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鄉間的 之情。
(二)給孩子一片空間(18分)
①在2003年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一個名叫聶利的12歲小學生zhuàn( )寫的科學論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動發音》榮獲大賽優秀科技項目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②蜜蜂只能靠翅膀的振動來發聲——生物學界一直這么認為,我們的各種教科書上也一直這么認為。但12歲的聶利推翻了這一似乎已經鐵定的“真理”。她通過認真的實驗,仔細的觀察,用事實證明:蜜蜂不是靠翅膀的振動發聲的,它有自己的發聲器官。
③一個小學生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呢?為什么那么多的生物學家、教授、學者都沒有發現“蜜蜂有自己的發聲器官”這樣一個事實,而被小聶利發現了呢?這恐怕是與聶利具有一種懷疑與創新的精神有關。12歲的她大概還沒有受到太多僵化的所謂“標準”的束縛,她還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敢于懷疑“大人”所不敢懷疑的科學定律。正因為如此,她才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以及善于懷疑、勇于創新的精神發現了這一真正的“真理”。
④我們傳統的教育中,有著太多的規矩、太多的標準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翅膀,學生常常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指令。在老師的“精心調教”下,一個個都如從模具中澆鑄出來的模型一樣,標標準準,規規矩矩。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大多數孩子應有的童趣、想象力早已消磨殆盡。許多孩子根本不會甚至不愿意開動腦筋去積極思考,更談不上要他們去懷疑、去創新了。
⑤“初生牛犢不怕虎。”聶利的發現給我們的教育提了一個醒:教育需要培養懷疑精神,需要培養創新精神。前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主席古斯曼說:“傳統教育的諸因素在小學的最初幾年里,就yì( )制了兒童身上先天的創造能力,用差不多四年的時間將他們的思想納入成人軌道之后,到了十歲,在許多兒童身上,那種思考的自發性,那些閃光的想法以及對未知事物的興趣,都已經消失了。”他說得非常對,在我們的標準和規矩的束縛下,有時候孩子們身上迸發出的微弱的一點懷疑、創新的火花也會被大人所謂的“權威”所撲滅。
⑥雪融化了是春天——多么美妙的想象啊!傾聽蠶寶寶的呼嚕聲——多么有創意的構想啊!筆者認為,這是孩子們特有的眼光看到的,特有的耳朵聽到的。這的確是大人們所沒有的“特異功能”——童眼、童耳、童心!
⑦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實,在“授之以漁”的基礎上還要授之以魚場,給孩子一片空間。這樣,他們將會用他們的童眼、童耳、童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1.根據注音寫出漢字。(2分)
zhuàn( )寫 yì( )制
2.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給孩子一片空間”這句話的(2分)
3.文章第③段的畫線部分主要說什么?(2分)
4.聯系全文想想,12歲的小學生聶利為什么能有這么重大的發現?(2分)
5.文章第④段主要寫了什么?請用簡練的語言寫出來。(2分)
6.文章第⑤段中引用古斯曼的話是想說明什么?(2分)
7.“雪融化了是春天”“傾聽蠶寶寶的呼嚕聲”這些充滿美妙想像的語言多么富有詩意。請你也發揮想像,寫一個這樣的語句。(2分)
8.你對學校教育有什么看法?你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樣的?(4分)
[來源:學|科|網]
八、真情習作。(30分)
除了語文課堂學習語文,在生活中你只要留心觀察,細心體驗,學習語文的場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請結合你六年來的體會,寫寫你是怎樣有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吧!題目自定。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