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母子的對話細節引起的思考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27 20:33:04

有一次,與一對母子一起吃飯,我問這個讀初中的孩子,他們現在的校長是誰。他說不知道,我就打趣他“兩耳不聞窗外事。”
按照常理,學生一般都會知道校長是誰。我之前見過他的校長,想問問最近有沒有變動。
他的媽媽接過話茬開始教育他:兩耳不聞窗外事是不對的,要多關心,多參加公益活動,怎么連校長都不知道呢?孩子沒有說什么,這個話題就此打住。
這本是生活中平常的場景,平常的對話,平常的反應。
我就想,作為媽媽,會回頭想她這句話嗎?她是不是認為這是極其稀松平常的話,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母子對話
我卻有了如下的思考:
怎樣選擇教育孩子的時機?是想說就說嗎?作為父母,是不是該給自己一些約束呢。比如,什么場合、時間,適合教育孩子,反之,則先記在心里,等待合適的機會再說出來。比如,有我在場,且正在吃飯,說這些合適嗎?
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話語霸權?這個媽媽沒有問孩子為什么不知道校長,似乎是把我的話當真了,就判斷說“兩耳不聞窗外事是不對的”。為什么不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呢?就因為孩子不知道校長是準,就說他“兩耳不聞窗外事”,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關系。“怎么連校長都不知道呢”,顯然已經開始責備孩子了。
怎樣給孩子建議?“要多關心”這句話似乎是給孩子的建議,其實,沒有任何正面效果。“關心”的內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長的名字,還是其他的?如果事事關心,家長會同意嗎?以“要如何”的口氣給孩子建議,實際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卻不知道怎么執行這道命令。
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隨意性。顯然,這位媽媽之前并沒有教育孩子的打算,聽到這句話,就說了。對其他的事情也一樣,什么時候教育孩子,根本役有計劃,事情出來了,馬上就說,儼然一個救火隊長。長此以往,會出現很多問題,不滿意,也不算嚴重,家長很迷茫,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最后聽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尋找解決的辦法,顯然晚了。
這個細節,發生在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對白。我個人認為:
1、給孩于解釋的機會。弄明白他為什么不知道校長,是真的不知道,還是不愿意說。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輕易下對與錯的判斷。我只是開玩笑,并不認為他真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就算是真的,也不算是錯誤。不要只顧自己面子而隨便責備孩子。
3、關心孩子的沉默。這個時候,孩子為什么不說話,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樣的體驗和感受,是多需要關心的事情啊,卻被忽略了。如果父母滔滔不絕地說,而孩子卻沉默應對,父母試圖通過高頻率的說教打開孩子的“金口”,這往往成了嘮叨的發源地。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