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孩子做錯事不肯承認的缺點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19 22:08:38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古人對待過錯的看法。任何人都難免有過錯和失誤,重要的是勇于改正,如果有錯肯承認、肯改正,那么就表現出了道德品質的優異。
余濤是某中學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好運動,酷愛足球,連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也經常踢著足球。有一次,當他回到自家小區的院內,見時間尚早,便索性與同伴們在院內踢起球來,不料,他用力過猛,足球直接飛向小區劉阿姨家的窗戶,頓時,玻璃粉碎。碰巧,當時劉阿姨家沒人,余濤抱著僥幸心理回家了。但此事卻被別的孩子看到了,他將余濤踢球的事告訴了劉阿姨。第二天,劉阿姨問余濤:“我家玻璃是不是你踢的球碰碎的?余濤卻拒不承認。
不良行為
喚醒孩子內在的責任心,才能讓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層次的變化。父母要有意識地教孩子學會認識自身的錯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及特有的心態,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誠實,知錯必改,少走彎路,早日成功。
怎樣教會孩子正確對待過失,智擇優教育專家給了父母們幾點建議。
1、父母應及時進行教育。
孩子做錯了事應及時進行教育,事過境遷再進行教育,會便孩子失去真實感。
2、父母應以理服人。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為什么不對。
3、父母的批評不應重復。
孩子做錯了事,應當避免多次重復教育。如父親說過了,母親又接著說;今天說過了,明天又接著說。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性格內向的孩子更應特別注意。
4、父母的教育應前后內外一致。
父母切忌在目己心情好的時候,見孩子做了錯事也不進行教育,心情不好時則進行責備、訓斥。教育必須保持一致性。如果對一種行為表現,母親說對,父親說錯;或者今天說錯,明天又該說對,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只有看父母的臉色行事,分不清對錯的界限。
5、父母應注意“家丑不外揚”。
孩子做錯了事,能在家里進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嚇唬孩子說:“明天我到學校去告訴你的老師。”這樣使孩子產生恐懼或不信任感,其結果不會理想。
6、父母應幫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父母必須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嚴肅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錯誤所在、錯誤性質和危害,徹底揭穿其借口抵賴的心理,并幫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辦法。這樣做,就可以達到批評的目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