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唐代的小孩子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
來源:搜狐教育 給孩子 2016-06-23 11:32:41
葉嘉瑩:唐代的小孩子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
時下《聲律啟蒙》在媽媽圈悄然流行。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葉嘉瑩先生幼承庭訓,近些年來也一再提倡,想要在中小學和幼兒園里開設一個“古詩唱游”科目。
聽葉先生講詩詞格律的由來,了解中國語言的特點,詩詞格律的自然形成過程,以及吟誦與寫詩彼此之間的自然促發,會更圓融地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從《詩經》到唐詩
現存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當然是《詩經》。《詩經》里的句子,短到兩個字的,長到九個字的,參差錯落,不過大體上是四個字一句。這四個字一句不是外在加上去的一個法則,而是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發音生理自然形成的一個現象。
漢字是單音獨體的,我們中國人說“花”,一個聲音,很單調;英文說“flowers”,就有很多的音節。所以中國的詩很注意它的“rhythm”,它的音節。在漢語這種單音獨體的語言之中,要形成一個音節,一個字當然不成,所以是兩個字兩個字才有優點。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它才有一個節奏,你念誦起來,吟唱起來才有一個頓挫。所以這就是我們中國最早形成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音律和節奏。可是你如果總是兩個字兩個字,那就太沒有變化、太單調了,所以后來就有五言的出現。
五言詩的出現有種種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因為兩個字兩個字的節奏太單調了,還有就是在西漢武帝的時候,成立了一個管音樂的官署,就是“樂府”,來采取民間的歌謠,而很多民間歌謠有五個字一句的。而且此時少數民族的胡樂作為“新聲”也傳進來了,所以這些樂府詩就結合了外來的一些音樂的節奏。五個字一句的停頓就比四言詩多了些變化,它可以是二、三的停頓,也可以似乎二、二、一的停頓,例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有一個停頓的變化。
從漢朝開始,五言詩流行起來,這在詩歌體裁的發展上是一件大事。你想,《詩經》的四言體裁沒有被廣大的后代詩人所繼承,《楚辭》的騷體和楚歌體也沒有被后來的廣大詩人所繼承,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人們寫詩主要用什么體裁?是五言詩和七言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