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位母親的教育反思(2)
來源:奧數網 2016-06-03 13:38:43
反思四: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的‘愛’其實讓孩子感到壓抑和窒息。
還有一件事,是孩子讀初二時,那年他14歲。初中階段的孩子,面臨的各方面壓力都比較大,但他們不再像童年時代那樣,對父母無話不談,他們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并把許多想法藏在心里,不輕易向父母訴說。兒子就是這樣一個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有一天晚上,他的舉動有些反常,放學回到家不是接著寫作業,而是悶不做聲躺在床上,過了一會兒竟抽泣了起來,我能感受到他在極力克制自己。我趕忙問孩子發生什么事了,孩子哭著說:“如果不是為了你們倆,我都不想活了。”“不想活了”,這樣的話從一個14歲孩子口中說出,這讓我大腦中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著什么,更不知道該怎樣幫助他。但母子連心,看到孩子這么痛苦,我也忍不住在一旁陪著流淚。后來,我和老公分別與兒子談心,才知道是多個因素疊加起來的心理壓力讓兒子不堪重負。比如,他對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些反感,產生了厭學情緒;他學習壓力很大,產生了自己難以排解的焦慮;還有我母親的因素。我母親從我兒子一出生就一直在我家幫助照顧孩子。老人很愛孩子,對外孫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她沒有受過教育,不太懂得尊重孩子的隱私,常常偷瞟孩子在屋里干什么,翻看孩子的東西,孩子對此十分反感。孩子說:“我姥姥特像克格勃,媽媽,能不能讓姥姥去別的親戚家住一段啊。”
正是這樣一個契機,讓我一下子明白,我們平時給孩子的所謂的“愛”并不一定真的讓孩子感受到了幸福,很多時候,我們的愛讓孩子感到的是壓抑和窒息。
反思五:遺憾的是,現在能夠主動體察孩子內心的父母很少了。
兒子的那句“不想活了”,是孩子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體察到孩子正在經歷著多重壓力的煎熬和嚴重的心理危機。我和孩子的父親總結了一下,在各種壓力中,最主要的壓力是學習壓力,我們要首先想辦法幫他減輕這方面的壓力。首先改變的是家長的“成才焦慮”,調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我們告訴自己,這個世界上成才的路有很多,并非只有學習成績拔尖的孩子才能成功,并非只有讀名校才算成才。而且,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概念沒必要那么狹隘單一,我們需要拓寬自己的視野,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人生短暫,孩子的健康幸福比社會所定義的成功更重要,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其實,“成才焦慮”不僅是我們的困惑,它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很多父母都在心里對自己說一句話: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的孩子不能輸!
我們都知道,現在學生活得特別累,他們除了要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上父母給他們報的各種輔導班。他們很忙,幾乎沒有空閑時間去娛樂,甚至難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這樣的輔導班,孩子有多少興趣呢?學習效率如何呢?父母似乎并沒有想,他們只是覺得,報了班,自己就盡力了、心安了。
很多為人父母者也許沒有意識到,報輔導班只是緩解了父母自己的焦慮感,而未必真的能幫到孩子。當孩子的學習成績稍有退步或起伏,父母就很難接受,殊不知,這正是我們的“育兒焦慮”、“成才焦慮”在作怪。
我想告訴家長們的是,目前的教育體制是一種批量培養的模式,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這一點。所以,作為父母,要保持對目前教育體制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清醒認識,要對自己的從眾心理有所覺察,要對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進行理性分析,并有所取舍,要避免完全被社會、被他人的價值取向牽著走。要能夠跳出社會的框架去看自己和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育兒焦慮。避免生孩無意識、養孩無意識。
父母們把一個社會主流價值模式強加到孩子身上,似乎唯有學習這一件事是通往成功的,只有學習好了,才算成才。這樣一個模式像枷鎖一樣生硬地套在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日復一日的疲勞,也讓他們背負著難以承受的壓力和焦慮。
孩子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又沒有學會用無害化的方式進行宣泄和處理,時間久了,孩子變得脾氣暴躁,一點小事就可能讓他反應過激。因為,巨大的壓力和內心沖突讓孩子的內心像一個一點就著、隨時有可能爆炸的火藥桶,隨時有可能使自己和身邊的人陷入危險的境地。
父母盲目地隨大流,孩子就會活得很沖突,很壓抑,甚至很無助,很憤怒。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釋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甚至出現惡性事件。周口高三學生雇兇殺父殺姐的悲劇就是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愛的悲劇,這悲劇本可避免。孩子其實之前在QQ空間里發出過一些求救信號,只是未能引起注意,更沒有人能夠讀懂,給予及時的疏導和引領。慘劇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釀成。
一些父母不太會體察孩子的內心需要,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和獨立性,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牽著鼻子走,甚至有些父母對那些虛幻目標的追逐已經陷入瘋狂的、非理性的境地。望子成龍的心,每個父母都有,這無可厚非。關鍵是,父母們能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影響,避免愛孩子變質為害孩子,甚至為孩子所害。
說句調侃的話,我們不僅要“感謝室友的不殺之恩”,甚至也要“感謝孩子的不殺之恩”。看似輕松的調侃中,其實蘊含著復雜的人生況味。我真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更希望這真實的荒謬足以讓天下為人父母者,慎為人父,慎為人母,學會反思,不斷調整,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夠“三思而后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