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位母親的教育反思
來源:奧數網 2016-06-03 13:38:43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難免出現差錯,關鍵在于出錯的時候可以及時反思避免下次同樣情況的出現。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位母親分享的教育反思。
反思一:是孩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個從收到放的過程。
我兒子今年22歲,回顧他10多年的成長歷程,我曾經對孩子要求很嚴厲甚至很苛刻,是孩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個從收到放的過程。其間,有兩件事讓我從根本上動搖了原來的教育觀念。第一件事發生在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冬天,當時,他還不足8歲。那天,外面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雪景很美。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寫一篇《下雪了》的日記,就把他領到陽臺上,讓他仔細觀察,把看到的景色講出來,我再幫助他補充一些。然后,我引導孩子說:“雪景這么美,咱們寫一篇下雪的日記吧?”可孩子卻堅決不同意,說:“老師沒有布置,我不寫。”我好言相勸,他還是堅持回答兩個字:“不寫”。我權威受挫,非常惱火。一把把他拉到客廳,揚起手照他的屁股上連打數下,每打一下,追問一句:“寫不?”越打越氣,和孩子較上了勁,幾乎不知道怎么停下來。無論我怎么打,他只有一個回答:“不寫!就不寫!”我打得越重,他越不屈服。最后,還是我不得不先停了手,選擇了妥協。因為我發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已經黔驢技窮,無法左右孩子的意志。
意外的是,孩子挨打后,一言不發地走到書桌前坐下,邊哭邊寫。這篇日記,沒有寫下雪,而是對我做法的“聲討”。孩子年齡還小,很多字還不會寫,這篇拼音夾雜著漢字的“聲討書”的開頭是:很多父母認為,打是親、罵是愛,父母打罵孩子是為孩子好,但我們不需要這么多的“愛”!如果爸爸媽媽分開,我選擇跟爸爸,不跟媽媽!看到這些,我很震驚。一方面,我驚訝一個不到8歲的孩子內心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意識到,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覺地重復我母親的方式,如果不加以改變,就會讓孩子重復我當年經受的痛苦。
反思二: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養方式,這些因素對一個人個性發展的影響難以估量。
說一點我的成長經歷,你就會明白我的擔憂了。我兄妹3個,我是最大的。小時候,我的母親很愛我,但她教育我的方式是非打即罵,打得很重,罵得很兇,這種教育方式給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我甚至為此離家出走過,多次有過自殺的念頭。多年之后,仍對母親充滿怨恨,無法釋懷,更無法與母親有身體的親近。我用了很多年,通過各種途徑去修復這段創傷,修復與母親的關系,但過程非常艱辛。和兒子的沖突讓我意識到,我如果再繼續重復和母親一樣的“愛”的模式,帶給兒子的,同樣將會是痛苦和傷害。
我們的思維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從原生家庭學得的。可以說,父母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正確的教養方式和有缺陷的教養方式,就會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用一個心理學術語,就是“強迫性重復”。我們在家庭中經歷的痛苦與快樂,都可以構成“強迫性重復”,但痛苦給我們的印記更深。后來,我做心理咨詢中也發現,許多虐童事件的施害一方,本人在年幼時大多有過受虐的經歷。就是這樣,別人用在我們身上的,我們會習得,然后用在別人身上。所以,那一次打完兒子后,我很內疚。我就問兒子:“你希望媽媽以后怎么做?”兒子還是用拼音夾著漢字的形式,寫了這樣的話:“媽媽,我希望你以后永遠不要再打我。”我痛下決心,決定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關系,反思應該怎樣成為一個愛孩子更要會愛的母親。后來,我小心地把那張紙條貼在臥室的門上,讓它時刻提醒我,鞭策我,不要重蹈覆轍,讓孩子重復我曾經經歷的痛苦。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打過孩子。
反思三:我們都需要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多一些反思,并主動地加以改變,從而超越上一代人和我們自身的局限。
其實,回想起來,我之所以選擇心理學這個專業進行研究,并對家庭教育問題高度關注?這實際上也是源于我個人特殊的生活經歷,讓我有更強的成長動力。
心理創傷變成情結,情結意味著心理能量的不斷投注,最后固定化,這也是很多人難以從心理創傷中恢復過來的主要原因。學習心理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助人、自助,通過不斷學習與反思,在對自己與上一代的關系、與下一代的關系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我慢慢變成了一個更加智慧的人,更加會愛的母親。我很希望通過自己所學,幫到更多與我一樣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摸著石頭過河”、有著諸多困惑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
中止那些給我們帶來傷害的“強迫性重復”,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在做心理咨詢中,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很多父母都要面對這一個樣難題:我們都在無意識地傳遞著上一代人帶給我們的錯誤的、有缺陷的教養方式,我們都需要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多一些覺察,并主動地加以改變,從而超越上一代人和我們自身的局限。
我們要時時警醒,家庭會傷人,愛也會。我們的愛要讓孩子舒服而不是讓他們感到壓抑、感到窒息,甚至想要逃離、想要自傷、想要傷人。我們決不能以愛子之名,行害子之實。愛的有無,愛還是害,取決于被愛者,而不是施愛者。給孩子所需要的愛,而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愛,才是真正愛孩子。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