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升初銜接人教版初一語文:10.《論語》十則(5)
來源:寧波奧數網整理 2012-06-25 18:14:34

五、課堂小結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下列句子朗讀中,停頓處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思而/不學則殆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⑴學而時習之()
⑵人不知而不慍()
⑶思而不學則殆()
⑷擇其善者而從之()
3、在括號中解釋加粗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文句:
⑴溫故知新()。
⑵見賢思齊()。
⑶任重道遠()。
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⑸學而不思則罔()。
⑹思而不學則殆()。
4、選出對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⑵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不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就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5、根據提示,用課文原句填空:
⑴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
⑵“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是。
⑶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依據是。
⑷子曰:“,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學而》)
⑸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泰伯》)
6、《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后來逐漸演化固定為成語,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等,請看《論語》中的下列語句各是什么成語的原型。
⑴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⑵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⑶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⑷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⑸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⑹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參考答案〗
1、B
2、⑴A⑵B⑶B⑷A
3、⑴舊知識復習舊的知識,能有新的發現。
⑵相同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⑶路程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⑷走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⑸迷惑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
⑹有害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4、⑴B⑵D
5、⑴人不知而慍
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
⑸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6、⑴見賢思齊
⑵盡善盡美
⑶舉一反三
⑷道聽途說
⑸巧言令色
⑹誨人不倦
七、布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閱讀文段,回答1~8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⑴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⑵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⑶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小子⑷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
編輯推薦: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