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濟南小學生語文復習:閱讀復習
來源:濟南奧數網整理 文章作者:濟南奧數網編輯 2012-06-05 16:45:55

2012濟南六年級小學生很快就要畢業了,小學閱讀如何復習?下面是濟南奧數網整理小學生畢業復習語文之閱讀復習。
2012濟南小學生語文復習:閱讀復習
一、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復習要求:
能準確領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復習提示:
由于詞語的多義性和使用上的靈活性(可以臨時改變用法和詞性),有些詞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必須在復習中著重指導學生“瞻前顧后”,聯系上、下文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關語句——明確詞義。
這是指有些詞義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現在文章里,只要聯系前后文加以明確就行了。比如:《馬踏飛燕》中的“構思奇妙”這個詞,只要引導學生讀讀后一句“讓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現它在快速奔跑”,學生就把握住詞義了。有時,這種情況還有些變化,比如《將相和》中有“完歸趙”這個詞語,但課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趙國”,那就“完”沒有解釋,其實轉個彎詞語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們引導學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樣的?學生就能歸納出完整的詞義:把和氏璧完整無缺地歸還趙國。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例如:“他借到一本雜志,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說不通。引導學生想一想句子講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這里的“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決定取舍——選準義項。
有些詞有多種義項,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種解釋,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詞義與具體的語言掛上號,要注重讓學生有一個根據查字(詞)典得到了多種義項,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對照文章,恰當選擇的思維過程,并注重培養學生把選擇的詞義,放到句子中檢查是否合適的學習習慣。
二、理解句子的含義。
復習要求:
領會句子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復習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義,主要指對句子深層意思的領會,對句子修辭方法的理解,對句子作用的分析,對作者用意的解說。
主要方法有:
1、通過注釋疏導理解句意。
對造成閱讀障礙的詞語,教師要加以必要的注釋疏導,幫助學生掃除障礙。如《草原》寫小丘之綠,“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學生不理解“渲染”與“墨線勾勒”的意思,只要啟發畫過中國畫的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學生就明曉句意了。對難在“物”上的句子,可用這種方法。
2、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意。
關鍵詞語,顯然是在句子中起關鍵作用,核心作用的詞語,關鍵與否,并不取決于是否屬于生字新詞,而是看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地位。抓關鍵詞語有“扣詞法”、“推敲法”、“刪減法”等,如《為人民服務》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這句的含義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識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較復雜,可以指導學生先把構句間架勾勒出來,用縮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辭手法,要分析修飾成分,找出表達的重點;有的句子是復句,要理清邏輯聯系準確體會。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它的間架簡單:“漓江水靜,漓江水清,漓江水綠”,針對它的修飾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這句話描繪了一幅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贊嘆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語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義,但一旦依附于具體的語言活動后,就產生了生動的情境意義,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因此,理解句意應瞻前顧后,綜觀上下,這既是理解句意較普遍的方法,也應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則。具體的說就是聯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圖,聯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義,景物的特點來理解。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他們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來,這句話沒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義需要聯系上下文分析事件發生的環境,領悟文章中心的基礎上方能理解把握。
【理解段落的方法】
復習要求:
掌握讀懂(理解)段落的方法。
復習提示:
一篇文章大多數都是若干段落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思想,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讀懂文章的時候。每讀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層意思。一段一段地讀完全篇,領會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綜合起來,就領會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必須讀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給文章分段,掌握提煉段落大意的方法與技巧。
1、首先談談分段。
我們認為復習分段要有成效,必須在三方面著力。
⑴ 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掌握分段依據。
從文章本身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考察,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學生以理性指導分段,舉一反三。這些規律性知識包括顯隱兩個層面。
第一,文章中出現分段的標識。比如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人物的出沒等;在橫式結構的文章中總結句、小結句、過渡句等。這些標識是文章內部的邏輯結構在文字上的表現,可作為分段的參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這是主要的。以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可以看出其基本類型有:
① 分合(總分)關系。這種段式的特點是由總述和分述構成的,有“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三種。
② 并列關系。指各段之間從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加以說明和描述形成的邏輯關系。各段之間無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 順承關系。指一般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呈現的邏輯聯系。所謂“順序”可以分為:事情本身發展的順序,事情中時間推移的順序,事情發生的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
④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常見關系外,還有“點面”、“對比”、“主次”、“因果”、“承啟”、“動靜”等關系。
以上這些段落間的邏輯聯系,是段落劃分的內在依據。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逐步滲透并讓學生把握這方面的規律性知識,應當看作分段教學中的治本之舉。在復習中,要在閱讀具體文章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這方面的規律性知識,使之達到溫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目的。
⑵ 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學會分段和歸納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體分割法。所謂整體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文章結構的規律性知識,研究一下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把全文分成幾個階段或幾個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還有“重點突破”和“相鄰合并”兩種。重點突破就是先看課文重點寫什么,找出重點段的起訖點,然后再照顧其前后寫什么,可分幾段,前面談到的點面關系、主次關系等可以用這種方法;相鄰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礎上,把描寫說明同一方面的鄰近的自然段歸并成結構段,順承等關系的文章可以用這種方法分段。
分段復習還應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復習。分段與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體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則是由部分到整體的歸納,可以看作是一個理解課文的過程。從語言表達的訓練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 組合法。即先概括結構段所屬各自然段或各層的主要內容,然后將它們加以組合,歸納成結構段的段意。
② 擴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擴展,形成段意。
③ 摘句法。直接從這段中找出一個句子作為段意,這句子往往是總起句、關鍵句、警句、結束句等,一般說,從段首摘總起句,從段中摘關鍵句、警句,從段末摘結束句。
④ 連串法。劃出這段中的重點詞語自己加上幾個詞,把它連起來成為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練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在復習歸納段意的過程中重要在于思維訓練,真正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驟。
2、概括段意的要求:
⑴ 要從內容角度概括,而不要從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寫成這一段說明了什么。
⑵ 不要寫成提綱式。如“原因、經過、結果”。
⑶ 應該是完整的陳述句,不能是詞組或疑問句。
3、概括段意的步驟:
⑴ 初讀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⑵ 細讀各段,對自然段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與中心有關的內容,運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歸納段意。
⑶ 再讀全文,整體思考,進行修改使之準確、通順。
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
① 取舍法。即學生抓住主要的,舍棄次要的歸納段意。
② 歸并法。指低一級的概念歸并成高一級的概念,形成邏輯意義上的歸納。
4、施以靈活性的處理,促進學生閱讀的個性發展。
即使如上所說都有所重視,還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復習中要注意因文而異,因人而異,靈活處理,以求實效。具體說來就需要:
⑴ 因文而異,調用學生平時的積累。
文章結構各種各樣,學生的認識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復習中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分段、歸納段意,并說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從而發現文中出現的顯性分段的標識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有關規律性知識和方法。
⑵ 因人而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們認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應該肯定,千萬不要過分以標準答案來框死學生。例如:學生能抓住課題,運用聯想、假設、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維過程與文章思路相合拍,就應該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許學生在推測到具體分段中經歷一個由誤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維過程。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