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 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 正文
2010-08-25 13:20:57 下載試卷 標簽:數學 數學論文
各位老師請注意: 以下是奧數網編輯為大家準備的最新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列表—點擊查看 |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學生個性化學習
素質教育是以創新和實踐為核心,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的教育。當前,素質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同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卻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縱觀目前教育現狀,學生的個性發展尚未受到足夠的關注,許多形式主義傾向依然存在,由于過于強調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統一,而忽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學生的學習已漸漸失去了個性,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個性發展和創新潛能的開發。然而每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鑄成千差萬別的每個獨特的學生。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一門基礎學科,必須體現素質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個性化學習,是課程改革中數學教學的一項重大工作,也是實現高質量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所謂“數學課堂中的個性化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環境中以個性化為基礎,以內心需求為核心,在教師引導下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或特點,自主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通過多元化評價,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潛能的開發為目標的學習。注重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個性,按照各自的個性來學習,做到教師個性化的教和學生個性化的學的統一,小學生學習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有關個性化教育的問題,國內外的教育理論工作者曾作過不少的討論、研究,如(美)羅杰斯的《學習化個性》。在古代我國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和 “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思想。通過這些理論我認識到只有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學習個性,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需求,才能激發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性、創造性,才能依托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從而使數學學習在學生的人格發展中獲得意義。
基于以上觀點的認識,我在數學課堂中進行了讓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嘗試。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數學課堂中的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容的創建
由于數學學科課程內容的具有相對穩定、邏輯性強等特點,如何在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我設想通過對數學學科內容的提煉改組、拓展延伸、綜合滲透,使課程內容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來幫助學生選擇個性化學習的內容。具體做法是:
1.賦予內容開放的時空。學習是開放的系統,封閉的學習內容,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展示,只有使內容具備了開放的情景,開放的問題,開放的結果,學生才可能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和個性特長,主動而靈活地探究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通分”時,我們采用了“構建‘思維胚胎’,靈活處理學習信息”的教學策略。(1)提供信息:依據我校實際情況出示:中午放學,五(1)班全班人數的2/7走東校門,全班人數的3/7走西校門。中午放學,五(2)班全班人數的1/3走東校門,全班人數的2/5走西校門。(2)描述信息:從以上信息中你知道些什么?(3)處理信息:在個人依據興趣和能力選擇問題進行探索的前提下,進行小組交流,形成認識:要解決五(2)班走哪個校門的學生多,多多少,一共有多少等問題可以轉化為五(1)班類型。(4)反饋信息:各組匯報探索過程和結果,體驗知識的源與流。(5)強化信息:針對共性問題和個性情況,強化弱勢信息(如:通分概念與方法等)。
以上放學走東、南校門情景中“同分母分數的關系問題”對學生來說具有可理解的意義,是“思維胚胎”;同時,它含有“異分母分數”相關知識的幾乎所有信息;還有,學生除了對這組信息本身感興趣外,還可以調動自己的全部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它。由此可見,拓展了學習內容的時空,學生就“可能”把依據個性特點開展學習變成“現實”。
2.賦予內容情趣的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深刻于體驗。數學課程則以傳遞人類文化的積淀為主,脫離于學生生活,枯燥乏味在所難免。在數學教學中我加強數學學習內容與學生實際的結合,與社會發展的結合,激活“間接經驗”,賦予生命活力,使“間接知識”具有現代意義。如學習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設計了 “布置漂亮的居室”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布置居室。學生們依據各自個性特點布置居室。在測量、計算、設計、選材、畫圖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知識,而且通過與實際生活結合,體驗了知識的情趣,看到了知識的價值,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
二、數學課堂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
學習方式是人們在觀察事務、理解事物和對事物作出反映所具有的獨特的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產生的種種反映總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內部需求、學習風格和外部學習環境自由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其根本出發點和核心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我的具體做法是:
1.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選擇。每個學生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學習風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愛自學、或需指引……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展示自己個性的過程。我允許并鼓勵和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靈活地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如在學習“統計的初步認識”時,我給學生出示了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表,然后讓學生整理收集到的數據,統計出“30分以下、31—35分、36—40分、41分以上”的各段人數。學生們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數據。他們有的在各段的橫線上寫上完成作業的時間,有的數各段的人數,有的用寫正字的方法統計,有的畫標記,還有的劃去數過的時間。雖然他們整理數據的方法各異,但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對數據的整理。所以說,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生產性的愛”。
2.從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角度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有什么樣的“教”,就有什么樣的“學”,學生的學習根本就不可能有個性。因此,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必須徹底改變重教輕學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確立了合作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新的學習觀念與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讓不同個性的學習同伴,友好地開展數學學習,優勢互補,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數學課堂個性化學習環境的營造
現代數學模式論認為:“數學就是環境的創造”。環境的創造主要指物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創造,物化環境易得,心里環境難求。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心理環境作為課程環境的中心,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課堂上我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表現為對學生的理解、尊重、熱愛,使學生學得開心、學得舒心,學得有意義,充分展示他們學習的個性,真正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數學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一些做法。從實踐中我體會到在課堂中實施個性化學習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也能促使教師改變觀念和調整教學行為模式,不斷加強學習,勤于實踐,善于反思,從而促進素質提高,以更好地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和新的教育形式需要。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