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9 00:00:03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語文是什么?眾說紛紜,我的觀點是:語文即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無論是知識、能力、思維,還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屬于生活的范疇。可見,語文是生活的基礎和條件,學習語文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語文學習的“生活觀”無論其內涵還是其外延都是極為寬廣的。所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密切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學習語文。
仔細研讀胡節老師的教學設計,感受其最大的特色便是讓語文學習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一、從生活出發走進文本。
文本是生活的感悟和體驗。因此,在學習語文時,我們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引導學生由生活走進文本閱讀。胡節老師在設計《看雪》一文的教學方案時,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課前,引導學生背誦學過的三字經,交流與臺灣有關的資料,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奠定認識基礎。
上課伊始,又根據重慶的氣候——“很少下雪”這一特點,播放雪景圖片,滿足了兒童對下雪的好奇。一句“下雪真是太好了!小朋友一定都想去看看真的雪啦!”極大地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自然地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立足生活經驗理解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這種對話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我們所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蘊含著這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閱讀理解文本,其不同的體驗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可見,生活經驗是閱讀的基礎和理解的工具,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者對教學難點的處理就是依據生活經驗來解決的。如“老師微笑著點點頭”這個動作告訴大家什么?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理解“不算太遠。”一句時,教者就很機智地說:“老師請教過飛行員叔叔,如果有直接從臺灣到北京的飛機,只需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了呢!”
通過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簡單介紹,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不太遠”了。
三、憑藉生活體會感悟情感。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現,是生活的寫照。教者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情感時也是基于生活體會進行感悟的。“如果你是櫥窗外的臺灣小朋友看到這人工做的雪景,你會想到些什么?”“現在,你們就是臺灣小朋友,來問問我這個臺灣老師吧。”“在這美麗的雪地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每一個情境的創設都與學生的生活體會相結合,基于學生的感情基礎來感悟文本的情感,質樸而自然。
四、聯系生活經歷深化文本。教者在引導學習課文時不忘立足生活深化認識,超越文本,豐富學生的語言和生活積累。“臺灣小朋友來了,除了帶他們看雪景外,你還會帶他們去哪看看呢?”“其實臺灣的小朋友也正盼著我們去他們那玩兒呢。他們會帶我們去哪兒?”這兩個問題情境的設計,看似平淡,其實正體現了教者的大語文教育觀。將課堂與生活、課內與課外、文本與經驗有機結合。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延伸中拓展,在拓展中深化。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必須盡可能與生活溝通。課堂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應當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離開了生活的語文學習,豈不是緣木求魚。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