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法官(2)
來源:網絡 2009-08-31 14:51:25

不管A是盜竊犯或不是盜竊犯,他都會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如果A是盜竊犯,那么A是說假話的,這樣他必然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如果A不是盜竊犯,那么A是說真話的,這樣他也必然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在這種情況下,B如實地轉述了A的話,所以B是說真話的,因而他不是盜竊犯。C有意地錯述了A的話,所以C是說假話的,因而C是盜竊犯。至于A是不是盜竊犯是不能確定的。
向導
在大西洋的“說謊島”上,住著X,Y兩個部落。X部落總是說真話,Y部落總是說假話。
有一天,一個旅游者來到這里迷路了。這時,恰巧遇見一個土著人A。
旅游者問:“你是哪個部落的人?”
A回答說:“我是X部落的人。”
旅游者相信了A的回答,就請他做向導。
他們在路途中,看到遠處的另一位土著人B,旅游者請A去問B是屬于哪一個部落的?A回來說:“他說他是X部落的人。”旅游者糊涂了。他問同行的邏輯博士:A是X部落的人,還是Y部落的人呢?邏輯博士說:A是X部落的人。
為什么?
分析與解答
設:A是X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見的B是X部落的人,那么,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因X族人是說真話的),這時,A向旅游者如實地傳達了這個回答。
(2)如果A遇見的B是Y部落的人,那么,B也會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因Y族人是說假話的),這時,A也向旅游者如實地傳達了這個回答。
設:A是Y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見的B是X部落的人,那么,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由于A是Y部落的人,他是說假話的,所以,他會把B的回答向旅游者傳達為“B說他是Y部落的人”。
(2)如果A遇見的B是Y部落的人,那么,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而A也會把B的回答傳達為”他說他是Y部落的人”。
從題目的給定條件可知,A對旅游者傳達的話是:“他(指B)說他是X部落的人。”可見,假定A是Y部落的人時得出的(1),(2)兩個結論,都是與題目給定條件相矛盾的;只有前一個假定(即假定A是X部落的人),才符合題目給定條件。所以,做向導的A是X部落的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