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淫片,亚洲一区资源,外国成人直播,在线精品国产亚洲

奧數網
全國站

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小學四年級數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案

2009-07-15 19:27:36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屏示主題圖)。

  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從圖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數學問題嗎?我們選擇一

  個:跳繩的有多少人?(屏示問題。)

  二、探索加法交換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

  學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樣的一幅圖,同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列出了兩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數加上女生人數,“17+28”呢?(女生人數加上男生人數)

  兩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合起來,所以都等于?(45人)

  兩道算式得數相同,我們可以用“=”把它們連成一個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28)

  【評析:使用新教材后,許多教師對數量關系的運用弱化了,不少老師在這里就算式論算式,就運算論運算,出了力,卻效果差,此處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緊扣數量關系來列式,為理解加法意義服務。由于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據的數量關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運算的順序也就不同,為教學下面的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2.觀察等式,發現個案特點:

  仔細看,等號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兩個加數相同,得數都等于45。(板書:加法)

  不同呢?——兩個加數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樣了?(屏示動態交換過程)(板書:交換)

  3.舉例驗證,并簡要表示規律。

  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再寫幾個嗎?(匯報時,教師在屏幕上輸出學生舉出的等式:)

  追間:類似這樣的等式能寫完嗎?(屏示省略號。)

  雖然咱們寫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細觀察,它們卻蘊藏著共同的規律,你發現了嗎?交流一下。

  師小結: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剛才,我們用語言把加法中的這個規律表達了出來,其實,我們還可以用一些更為簡潔的方式來表達,比如用漢字、圖形、字母等寫成等式,也能表示這樣的規律,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嗎?(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評析:多媒體課件有效而不花哨,通過圖片、數據的移動,對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起了很好的意會作用;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隨機生成算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類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為抽象出加法交換律奠定基礎。】

  4.用字母表示交換律:

  剛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僅能把我們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而且比語言敘述更簡潔。其實這個規律,是加法的一個很重要的運算律。(板書:運算律)能給它取個名字嗎?——加法交換律。

  在數學上,我們通常用字母a和b來表示兩個加數,那么,加法交換律可以寫成:a+b=b+a。

  加法交換律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時候曾經用過它?

  ——加法驗算,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評析:第一次觀察交流,是讓學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點,并能仿寫出來;第二次看和說,有助于學生用語言和符號來歸納出算式的特點。看和說都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學生相互間的說,打破了課堂中一對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時空。學生用符號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讓學生說出符號和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經歷由數上升到用符號、字母表示的一種抽象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上。】

  5.鞏固練習(搶答)。(屏示:你能根據運算律填一填嗎?)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這4道練習都用到了哪個運算律?(加法交換律)

  三、探索加法結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結合律。

  回到操場,剛才是跳繩的同學,現在有什么變化?(屏示:23個踢毽子的女同學)

  仔細看(屏示大括號),你看懂了嗎?(求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繩的有多少人?)(屏示動態結合過程)會列綜合算式嗎?(28+17)+23。

  師:你給28、17加上了括號,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繩的人數合起來,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數。

  還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總人數)(屏示動態結合過程)現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現在括號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數合起來,再加上男生的人數。

  兩道算式都能求出參加活動的總人數,會計算嗎?要求:一、二兩組算第一題,三、四兩組算第二題:

  匯報:兩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數相同!

  2.比較異同點,連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兩道算式完全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號在前,表示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三個數相加。

  第二道括號在后,表示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

  運算的順序不同,為什么得數還相同呢?

  ——因為兩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個加數相加。

  師:三個加數是相同的,就連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數相同,連成等式!(動態屏示等式:)

  3.感知眾多案例,積累感性認識。

  凌老師這里還有兩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們的得數可能會怎樣?悄悄告訴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結果怎樣?

  匯報:左右得數相同,連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細觀察,大膽猜測,它們的結果又會怎樣?

  認為相同的舉手!為什么這么肯定?(因為都是這三個數相加,只不過運算順序不同,但得數還是相同的)口說無憑!(屏示:?)還得算算!左邊?右邊?得數確實一樣,你們真厲害!(?消失)

  猜得這么準,你們是不是隱隱約約發現什么規律了?能說說嗎?(屏示三組等式)這三組等式中都是三個數相加,左邊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三個數相加,右邊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都怎么樣?(不變)。

  4.猜測規律,舉例驗證。

  這個發現,會不會僅僅是一種巧合呢?如果換成其他的三個數相加,左右兩邊的得數還會相同嗎?你能不能再舉些例子來驗證?同桌互相驗證,全班匯報。

  像這樣舉出的例子,被同桌證實和不變的舉手!有沒有同學舉出的例子左右兩邊和不相同的?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屏示省略號)

  5.歸納加法結合律。

  看來,我們的發現不僅僅是巧合,三個數相加一定有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三個數相加,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三個數相加;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師:這個規律又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運算律——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加法結合律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現在需要幾個字母?(3個,a、b、c)

  你能用豐母把加法結合律表示出來嗎?(板書:(a+b)+c=a+(b+c))

  【評析:“猜測一舉例驗證一歸納結論一運用”是教學運算律的主要思路,此處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形成。兩次列式得出兩個運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運用。】

  6.小結。(略)

  四、鞏固練習。(作業紙)

  1.你能在方框內填出合適的數嗎?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數相同的算式連一連嗎?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這么好,還有兩道算式也想請你們幫幫忙呢,愿意嗎?如果這兩道算式得數相同,你就起立證明自己的觀點,看誰反應快!準備!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連!為什么?(三個加數中有一個不同了)哪個加數不同?一個是32,一個是23,既然兩邊不等,那你知道哪邊大嗎?現在你有什么想說的?(看題要仔細)

  【評析:巧用“上當法”,制造錯誤陷阱,使學生在不經意間犯錯。在一路都對的情況下,思維定勢讓學生必然要錯,然而,這樣的錯誤對于學生來說,記憶卻異常深刻,旨在使學生認識到,計算時一定要仔細看清題目。】

  3.滲透簡算意識。

  計算比賽:一二兩組算左邊,三四兩組算右邊,不寫過程,直接寫得數,半分鐘,看哪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時間到!停筆!我宣布,一二兩組快!三四兩組慢!凌老師這樣評價,你們有話要說嗎?尤其是三四兩組!不公平?左邊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湊成100。右邊呢?(湊不成100)能湊整的快是嗎?

  好,再來一題!這次公平一點,自己選擇,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師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為什么都選這道?因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來巧用運算律還能使一些計算更簡便呢!這就是我們下一節課研究的內容!

  【評析:根據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下面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并不難。但要讓學生形成簡便計算的意識,比會進行簡便計算更重要。因此此處通過口算比賽,讓學生在比先后的過程中,萌發如何計算快的意識,其實就是運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過程,繼而在自選口算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發地運用運算律。在這里,無需教師過多的講解,學生在計算中便感受到了運算律的作用。】

 

來源:小學數學教學網

      歡迎訪問奧數網,您還可以在這里獲取百萬真題,2023小升初我們一路相伴。>>[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

本周新聞動態

重點中學快訊

奧數關鍵詞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4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buaa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桥县| 吴堡县| 府谷县| 红桥区| 澎湖县| 花垣县| 望城县| 郴州市| 新乡市| 龙游县| 宜阳县| 蒙自县| 泾源县| 锦屏县| 霍州市| 庆阳市| 清远市| 都安| 青州市| 沽源县| 威信县| 沈丘县| 德惠市| 方正县| 怀集县| 错那县| 黄陵县| 安宁市| 宁都县| 玉门市| 石阡县| 海安县| 石台县| 永春县| 富蕴县| 怀宁县| 瓦房店市| 太康县| 会东县| 本溪市|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