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9 15:37:43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閱讀 語文 閱讀材料
這是一個明媚的上午,我步履輕松地邁進了我和50位孩子共同的課堂。不知為什么,一想到即將學習的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心中就恍若升起一股昂然向上的力量和一種急欲分享的沖動。
心中的色彩
描述、初讀、感受、交流、讀誦——課,在美好地行進。
師: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它們都是綠色的。
生:不對,大自然里也有紅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綠色的。
出現(xiàn)了別樣的觀點?這正可形成認知沖突,得趕緊抓住——
師:說得有道理!那么詩人為什么偏要說它是綠色的呢?想想,綠色是不是有著某種——
生:我明白了,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象征著活力。
師:好,人們常說“生命之樹常青”。
生:確實,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綠洲,就等于獲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為綠色充滿活力,像一個少年,朝氣蓬勃,熱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運用被歷代稱頌呢!
生:綠色還是環(huán)保的同義語,現(xiàn)在人們要吃綠色食品,要住綠色住宅。
師: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滿溫馨的課堂叫做綠色——(生:課堂)總不會說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
“哈!”同學們“哄”的笑了起來,課堂氣氛寬松而愉悅。就在這時,一個角落里傳出一聲嘀咕——
生:我就不同意,難道其他顏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哦,是許欣。再看其他同學,受了他的影響,有不少在頻頻點頭呢。好,干脆抓住這個有意思的話題伸展下去——
師:好啊,那你說說看,你認為大自然是什么顏色的?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紅楓、紅花、紅云,萬紫千紅。紅色代表著喜氣洋洋,象征著紅紅火火。
師:紅色的大自然,好!蘊藏著熱烈,昭示著興旺,傳遞著幸福。古詩中對“紅”的吟詠也很多,像——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紅。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著圣潔、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靈。
師:不錯,民間有諺語:瑞雪兆豐年。
生:我覺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們不是常說“綠樹紅花”“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橙黃橘綠”嗎?你們想,如果只是一種顏色那多單調啊!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不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同一個大自然,怎么各人的體會就不一樣呢?
生:肯定不是紅綠色盲唄。
(立時教室里又是笑聲一片)
生:是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吧。
生:我想,是每個人對大自然體會的角度不同。
師:精辟!你的發(fā)言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剛才我們的討論是否就是現(xiàn)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生點頭)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來體會他心中綠色的大自然吧。
自己的課本
有人說大自然是本無字書,又有人說大自然是藍天下的課堂。雖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可是,我跟孩子們從生動的詩句中,已經體察到了“寬廣”“遼遠”“生命”。接下來,該好好領悟大自然的內蘊所在了——
師: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充滿著知識,充滿了科學的奧妙。牛頓就是從蘋果落地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
孩子的理解總是帶著強烈的個體色彩,恰恰是這一點觸發(fā)了我的靈感:何不變換問題的角度,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撥動起他們各具韻致的詩弦?
師:哦,那就是說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學課本了!謝謝你,你打開了我的思路,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咱們不妨來討論討論:大自然是本什么課本呢?
這下孩子們來勁了,先是交頭接耳一番,隨即便是一片小手的森林。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本語文課本,當你看到樹木的時候,就會想起“木”字。我們倚靠在大樹旁,不就是“休”字嗎?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音樂課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寫道: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認為是音樂課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嘩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空中,小鳥在賽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嬌鶯恰恰啼”嘛;林間,野獸在狂吼,那都是搖滾。
(班級“小歌王”李駿的發(fā)言讓孩子們大笑不止,有的甚至哼哼了起來。)
生:我認為是美術課本。它色彩鮮明,線條多樣,層次豐富。山川田野,鳥獸蟲魚,都是畫上的景觀。
師:真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詩:云是天空的畫。
生:我不說課本了,我認為大自然是一本童話書,一本用絢麗色彩描繪成的童話書。一年四季,都在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話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話是碧綠的,秋天的童話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話是雪白的。
師:好浪漫的想象啊!
師:同學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開它,你就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它還會是數(shù)學課本、體育課本,甚至舞蹈課本等等。就像我們心中各有一種大自然的色彩一樣,我們只要用心閱讀,也同樣會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大自然課本。
……
不知什么時候,下課的音樂聲響了起來。走出教室時,孩子們竟然不約而同地齊聲高誦:
祖國敞開了綠色的大門,
給孩子一片清涼的綠陰。
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
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成功演繹課程目標的嘗試——《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片段評析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魏南江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周益民老師《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的教學片段,眼睛不禁為之一亮。年輕的周老師用自己的教學實踐把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演繹得有聲有色、絲絲入扣。說真的,沒有一定的理論領悟力和課堂調控力是很難做到的。
新課程實施以來,盡管一線教師對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有了一些理性的認識,也初步明白了課程目標從單一走向多元的意義所在,但要真正在課堂上化為自覺的教學行為,還是有相當距離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閱讀教學在某些地區(qū)和學校曾經或正在出現(xiàn)一些偏差:例如,教學實施中,三維目標簡單相加、平分秋色,結果是知識與能力目標落不到實處,沒有依托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顯得空泛蒼白,過程與方法流于形式。又如,因為課標提出“不要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于是,教學中避知識不講,繞能力訓練而行,知識能力目標人?厝躉?蛉筆В?庵旨虻ハ嗉醯姆喝宋幕?萄В?值賈鋁誦磯嚶鏤目尾幌裼鏤目危??閃宋幕?倏瓶巍⒚袂櫸縊卓巍⒖偽揪綾硌菘蔚鵲取R隕現(xiàn)種侄鑰緯棠勘甑內故停?抵噬隙際嵌孕驢緯嘆?竦囊恢治蠼狻?/P>
課程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準繩,是教學實施中的規(guī)約,更是教學評價的依據(jù)。中國有句諺語:“提領而頓,百毛皆順。”課堂上,正確處理課程目標的關系,課改就會相應地順利些。否則,教學中還會出現(xiàn)更多的困惑。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新課程目標呢?我想就周老師的教學片段,說點自己的想法。
周老師的教學片段,凸現(xiàn)其新的知識觀、學生觀,這正是他能落實三維目標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各科課程皆是從三個維度來厘定課程目標的,那么要區(qū)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本質特征,只能是“知識與能力”目標,也就是說“知識與能力”是一門學科中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的知識點,也是學科中最基礎的目標,失去它,也就失去了其學科獨立存在的價值。對我們語文教學而言,“字詞句篇,聽說讀寫”仍是我們教學的“抓手”,同時也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依托。舍此“抓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兒,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知識能力的取向。課改前曾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確定性,把知識技能視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東西,由此導致“內容本位”“教師中心”的課程體系。而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看成是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合理承認它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于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因而知識技能獲得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從而形成“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體系。
周老師深諳此道,在每個教學片段開始,他都選擇了一個足以統(tǒng)領整體的知識點: “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課本”是全詩的“意象”所指,“綠色”是全詩的“詩眼”。這兩個知識點如果放在課改前,是“確定”而不容更改的,教師只要“告訴”,學生也無需思考。而在這兒,周老師卻把它作為僅供學生進行反思、質疑、批判、創(chuàng)造的“抓手”,目的是要讓學生自我開掘,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本”、尋找“心中的色彩”,力求在學生心理圖式和文本圖式之間架起一座互為融通的橋梁,以便和文本平等對話創(chuàng)造條件。于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自然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也可以觀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綠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還可以整理加工自己的語文積累:“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白色的”或索性是走入自己內心“認為大自然是彩色的”。教師的啟發(fā)引領、聯(lián)想推演,讓學生探究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自然。
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原來知識的意義被重新建構:“同一個大自然,各人的體會卻可以不一樣”,這是因為“現(xiàn)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所致;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tài)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對話的平臺已經建起,對話的語流必將暢通無阻。當老師帶領大家“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去體會他心中綠色大自然”時,詩中的聲音、色彩,定是自己能感受得到的聲音、色彩;詩中的早晨、黃昏,定是自己曾經走過的早晨、黃昏;詩中滿懷的豪情、寬廣的胸襟,定是自己正在揚起的理想風采。“綠色”雖然還是“綠色”,“課本”雖然還是“課本”,但“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水也不是原來那個水”。“綠色”“課本”已經有了新的更深的含義,這是師生共同艱苦跋涉,奮力思考而得到的新義。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在這一意義的追索中得到了升華,同時,它又激勵著學生進入一個更新的閱讀期待,激勵著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對話平臺,俯瞰一個更加嶄新的世界。
三維目標在周老師課堂上水乳交融,不著痕跡。既完成了學科任務,也完成了"立人"的任務;既訓練了學生分析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上述思維方式相對應的語文能力,即探究能力、審美能力和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知識與能力目標是一個顯性目標;過程與方法是顯隱兼顧的達成性目標,是對所選擇的知識與能力的反思、批判與應用,唯有如此,知識能力的意義才能被不斷重新建構起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伴隨著對知識能力的反思、批判和應用所實現(xiàn)的個人傾向性的提升,是一個隱性、滲透性的目標。三者互伴互隨,始終貫穿教學全過程。
欣賞周老師的教學片段,留下的思考遠不止這些。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