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16:50:29

新春佳節,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對聯更是人們辭舊迎新時的必有之物。當然,對聯并不一定只在春節期間使用。在鄉下,甚至婚喪嫁娶也要在門旁貼副對聯,以渲染氣氛。假如要問:對聯產生于何時?它是怎么樣產生的?或許很多人都會瞠目結舌,不甚了了。雖然對聯是中國的特產,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許多對聯作品至今膾炙人口,但是,有關研究對聯的作品卻寥寥無幾,何況關于對聯的產生、形成并非眾口一辭!
桃符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 “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后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還有人認為, 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 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理由是保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看來,對聯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仍是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個謎。
春聯產生于何時
北宋人張唐英《蜀杌》說:“蜀未歸宋之前, 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后蜀主孟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是中國第一副春聯。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了。據說,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先后寫過幾副對聯貼在門上,都因字體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一副對聯,但攔腰裁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將裁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前就出現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