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幕賓生涯
來源:網絡 2009-05-04 15:54:57

幕賓生涯
1795年,阮元出任浙江學政,開始籌劃編纂《疇人傳》。不久李銳被邀至杭州,實際上成為這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天文、數學家傳記的主筆。在此期間,他常往來于蘇、杭之間,得以廣泛接觸江南各藏書名家所收珍本秘籍,并有可能獲讀文瀾閣四庫全書中的傳抄本。在此基礎上,李銳對中國古代數學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的工作與乾嘉學派對古代經典的廣泛整理是相一致的。先后經他整理過的中國古代數學名著有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王孝通的《緝古算術》、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及《九章算術》等。在天文學方面,李銳相繼對三絕、四分、乾象、奉元、占天、淳佑、會天、大明、大統等歷法進行了疏解。并先后完成《三統術注》、《四分術注》等五部書稿。在經學方面,他曾協助阮元?薄吨芤住、 《谷梁》及《孟子》,其成果被載入阮元編的《十三經注疏》之中。他又自撰《周易虞氏略例》、《召浩曰名考》這樣的經學作品。
l798年,李銳完成了《弧矢算術細草》-書。1799年在讀《宋書·律歷志》時、對其中用棕轉述之何承天調日法有所悟,撰成《日法朔余強弱考》-書。同年《疇人傳》編竣。在此期間,李銳與焦循同居阮元節署之內。朝夕相處,"共論經史,窮天人消息之理。"、"大約此時,李銳通過焦循了解到汪萊的工作;汪、李初次見面則在l800年。
汪萊于1801年授館揚州,同年撰成《衡齋算學》第五冊,議論秦九韶,李冶開方之"可知"與"不可知",即數字方程是否儀有-個正根。稿成后汪氏曾分送張敦仁和焦循二人求正、焦循逐將汪萊的書稿出示給李銳。李銳看畢"深嘆為精善,復以兩日之力作開方三例"。這是1862年9月5日的事。當時李銳喪妻不久、又逢失子,獨自居住于西湖邊之孤山附近,心境十分凄涼。他在為汪萊所作的跋文中說:"是卷窮幽極微,真算氏之最也"。隨后給出的"三例"則是他研究方程理論的開篇之作。
l805年,李銳應揚州太守張敦仁之邀前往入幕。此時在場州的數學家還有焦循、汪萊、凌廷堪、沈欽裴等人,一時風云際會,尤以李、汪、焦(一說李、凌、焦)三人被譽為"談天三友"。張敦仁先后撰寫《緝古算經細草》,《求--算術》、《開方補記》等書,都得到李銳的鼎力相助。他覓得南宋版《九章算術》(前五章)、《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之后,都請李銳算校整理。大約同時,汪萊完成了《衡齋算學》第七冊,把方程論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806年,李銳回到蘇州。這一年他相繼撰成《勾股算術細草》、《磐折說》、《戈戟考》等作品,又為張敦仁復!肚-算術》。1808年寫成《方程新術草》,書成后即寄給北京的李潢一部抄本。當時李潢正在從事《九章算術》的研究,他后來復函李銳,對此書及兩年前經由張敦仁送來的《勾股算書細草》給予很高的評價。李銳與李潢,也被人并稱為"南北二李"。
李銳生平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均未獲成功。1801年,李銳從張敦仁在南昌的府邸出發,前往北京參加他的最后一次考試。這次順天府的鄉試又以失敗告終,但他得以與李潢這位神交已久的學術知己聚首。在京期間,他們曾頻繁往來,主要討論《九章算術》中的問題。
李銳一生對中算古籍十分珍視,除了以-上提到曾多部古算書校釋外,又于1800年親自購得梅文鼎手錄之明清之際數學珍本《西鏡錄》;此書后由焦循另抄一冊,得以流傳至今。在北京滯留期間,他又從李潢處讀到阮元錄自《永樂大典》的多部算書。1814年,李銳得到一部散亂的《楊輝算法》,遂據文義重新排列整齊。18l6年,他從張敦仁處獲閱阮元早先訪得并呈入四庫的《四元玉鑒》,開始動手整理,可惜因體力不支未能卒業,以至阮元嘆道:"惜乎李君細草未成,遂無能讀是書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