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歲,家長需要警惕的幾個信號!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3-24 14:06:26

3-6歲,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而7-12歲則是“正在凝固的水泥”。這時,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經形成了。而他仍然需要成人不斷地支持來鞏固已經建立起來的自信心,以應付即將來臨的青春期的沖擊。在這段時間里,由于學業壓力日益繁重,學習習慣正在養成,孩子又急于嘗試獨立,試圖從思想上逐漸掙脫父母的束縛,也從更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媒體和同伴的影響。因此,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注。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情緒差!一位10歲孩子的母親,滿臉倦容,充滿疑惑地談起自己的孩子:“難道我的話那么容易激怒他嗎?有時真的搞不懂孩子怎么會發那么大的脾氣”?最近有一次,她告訴兒子在朋友家玩最多不能超過晚上9點半,兒子居然大發雷霆,然后生氣地把椅子砸在地板上。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地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7-12歲的孩子,是正在嘗試自己獨立的時候,他們時常會考驗自己的極限,這時,就很容易在家里或學校,以及校外發生爭執,有的還表現為跟別的孩子打架。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悲傷和挫敗時,他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發脾氣,這是一種情緒宣泄的方式。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吼叫、發怒、摔東西等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安全發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進到自己的房間,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一種稱為“情緒紅綠燈”的技巧也被鼓勵使用,這樣,孩子還學會了如何冷靜看待自己頭腦中的不理性想法,并尋求有效的溝通途徑來解決問題。
作業難!這個問題之所以會特別困擾家長,不僅僅是來自于孩子本身,更多的或許是學校給父母不斷施加的壓力。磨蹭、速度慢、東張西望、邊寫邊玩,一個多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往往要拖到十一二點,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長也陪得耐心全失。孩子的睡眠不充足直接影響到了第二天聽課的效果,但是作業要是完不成,老師的短信和電話又頻頻傳到。
人們常說,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7-12歲,是保護和發展“勤奮感”的關鍵時期。即在這段時間內,養育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形成勤奮感,讓他自己體驗到很多事情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或者取得進步的,這樣,就會促使孩子不斷努力,以形成勤奮的價值觀和認真的態度,這對其日后的經濟生活和工作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學習管理自己的作業任務,就是小學生培養“勤奮感”最主要的渠道。
如果孩子在完成作業上有困難,除了智力因素、認知、讀寫障礙以外,更普遍的情況是孩子沒有養成好的作業行為習慣。也就是說,在從作業布置到完成整個過程中,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了問題。在專業的情商訓練課中,訓練師將向孩子展現管理作業任務的各個環節。孩子們會學習到如何清晰記錄作業任務;怎樣劃分作業種類并安排完成的優先秩序;如何計劃作業時間,并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進行“打敗鬧鐘”的活動;明確作業時間和娛樂休息此長彼消的關系;他們還會在訓練師的幫助下,訂立自己的學業目標,并確保這個目標是短期明確并切實可行的,成功的經歷會帶給孩子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良性循環由此形成。
不自信!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于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么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會產生不可避免的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原因。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不合群!7-12歲的孩子開始渴望友誼了,學校和同學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強化自己自信心所需要得到的認可,不僅僅來自家庭和老師,更多來自同學。從與同伴的交往中,感受自己的價值。如果一個孩子只是成績差,他還不至于討厭學校。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在校園里沒有朋友,形單影只,或者沖突不斷,受人排擠,就很可能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了。“不合群”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特別需要警惕的信號,并要觀察孩子的交往模式,分析原因。
經常的,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愿意分享、有愛心、愿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待人寬容。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游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游戲規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游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游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專家們深信,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技巧一定是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的。不同的孩子人際上需要的幫助不同。其中一種使用最廣泛和有效的是社會技巧訓練策略。這些技巧包括分享、合作、幫助和其他的親社會性技巧。在情商訓練中,這部分所涉及的方法相當具體:如何接觸陌生人、如何與人開始一個對話、面對拒絕時的選擇、如何應對沖突、如何加入集體、分享的意義、怎樣結交新朋友、如何應對嘲笑、如何維系友誼、游戲中應該遵守的規則等等,這些方法和技巧被放置到一個個的情景中,交給孩子如何使用,以及如何應對變化的環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