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22-03-08 13:30:34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五年級下冊 語文教案
- 第二課時 -
一、導入新課。
1.前面幾節課,大家通過搜集、整理資料,交流感想收獲,進行了綜合性學習。下面,我們將繼續進行關于漢字的綜合性學習。
2.導入新課:同學們,漢字不光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只要我們主動地了解,積極地搜集資料,相信大家一定會更多地了解漢字。讓我們一同學習教科書第48~50頁的“閱讀材料”,深入了解漢字的相關知識吧。
二、整體閱讀,了解漢字文化。
1.首先,讓我們讀一讀“閱讀材料”,具體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吧!
2.閱讀要求。
(1)認真閱讀“閱讀材料1~4”,想一想這幾則材料分別是從哪些方面介紹漢字的歷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有關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外,你還知道哪些相關的知識?
(3)閱讀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3.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4.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關于《漢字字體的演變》: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請學生說一說演變的過程,教師可以再另找一兩個漢字的演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漢字演變的規律。
①教師點撥: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
(總結: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時期使用;金文又叫銅器銘文,盛行于商周時期;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推行的統一字體;隸書形成于戰國晚期,盛行于漢代;楷書產生于魏晉以后,南北朝之后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字體,一直沿用到今天。)
②教師點撥:從這些演變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總結:從以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五種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字形的變化是由繁到簡,每一種新字的出現,都改變著前一種字形難寫、難記的特點;同時,漢字不斷趨于定型化、規范化。漢字的發展是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從筆畫較多走向筆畫簡單,使書寫更加快速便捷。)
(2)關于《甲骨文的發現》: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
(3)關于《書法欣賞》:學生仔細觀察三種字體的不同,說一說各自的特點,然后教師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供學生欣賞。
①教師點撥:講講欣賞書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體感知,如氣勢、神采、章法等。再細微觀察,如用筆、用墨,字的點畫、結構、線條等。
南朝智永楷書《千字文》(局部)的字形以方為基礎,渾圓為主,結構端莊;用筆上,筆鋒多變,畫外取勢,楷形草意。
唐代懷素草書《千字文》(局部)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
唐代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局部)筆筆相連,轉折自如,氣勢貫通,疏密適度,清秀挺拔,飄灑有致。
②學生再次欣賞作品,作評價。
(4)關于《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學生齊讀,并說說對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教師點撥: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有利于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②拓展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和實施時間。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三、總結回顧,布置任務。
1.教師總結:通過上面“閱讀材料”的學習,我們不僅學到了更多的漢字歷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識,而且增進了對漢字的了解,加深了對漢字的熱愛之情,大家在學習中有了很多收獲。
2.布置任務: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研究報告,深入了解文字現狀。
- 第三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了解了漢字的過去,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通過研究報告,了解一下漢字的現狀吧。
二、學習“閱讀材料5”——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1.《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學生自由讀一讀,結合自己的姓氏談談對姓氏的了解。
(1)教師引導:這是一篇調查研究報告,讓我們認真讀一讀,體會研究性報告的寫法。
(2)學生自主讀,了解報告內容。
(3)學生再讀課文,初步了解調查研究報告的寫作步驟。
(4)讀了這篇調查研究報告,你受到了哪些啟發?
2.教師點撥總結。
(1)研究報告由幾部分組成?
(由四部分組成: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研究結論。)
(2)我國的姓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3)通過調查研究,我們不僅可以解決疑問,還能學到知識,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研究,學寫報告。
1.搜集資料,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成一份研究性報告。
2.小組討論,確定研究課題。
3.按照研究報告的步驟嘗試對自己之前研究的內容撰寫研究報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示例:
關于街頭錯別字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如今街頭不規范用字現象非常普遍,商店招牌、街頭廣告、社區標語等常出現不規范用字。這些街頭不規范用字影響了市容,對文化傳播產生了不利影響,急需治理,以凈化我國的語言文字環境。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頭,尋找街頭不規范用字現象,記下或拍攝下來。
2.查閱書籍。到學校閱覽室、圖書館或書店,在語言類或文化類書柜,查找有關街頭不規范用字的書籍,并記錄下來。
3.網絡搜索。在網上查找一些有關街頭不規范用字的圖片等資料,并整理匯總。
三、調查研究情況及資料整理。
我們一共調查了70家商店的招牌,有9家出現了不規范用字問題。例如,一家餐廳將“凌晨”錯寫成了“零晨”,一則招工廣告將“家庭”寫成了“家廷”,一家洗車店把“洗車打蠟”寫成了“洗車打臘”,一家服務公司把“安裝下水管道”寫成了“按裝下水管道”,一家快餐店甚至把“大排檔”寫成了“大排擋”。
通過查找書籍和網絡搜索,我們發現一些街頭廣告中,錯別字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例如,將“打折”的“折”寫成“拆”,“啤酒”的“酒”寫成“灑”,“尋人啟事”的“事”寫成“示”,“停車收費”寫成“仃車收費”。
四、研究結論。
1.街頭錯別字出現的原因:
(1)同音字產生混淆,如“再”和“在”、“以”和“已”、“報”和“抱”、“坐”和“座”、“象”和“像”、“凌”和“零”、“臘”和“蠟”、“具”和“俱”等。
(2)形近字產生混淆,如“喝”和“渴”、“按”和“安”、“擋”和“檔”等。
(3)寫字人文化水平比較低,使用漢字很隨意,如“停車”和“仃車”。
(4)字義分析錯誤,如“和”和“合”、“像”“象”和“相”等。
2.針對上述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1)成立“消滅不規范用字”志愿者活動小組,定期走上街頭,講解街頭錯別字的危害。
(2)倡議商家制作標準、規范的廣告牌。
(3)建議城管和文化稽查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出臺整治措施。
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消滅街頭錯別字,凈化我國的語言文字環境!
四、總結評價。
1.填寫評價量表。
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表 |
||||||
被評價人: |
他評人: |
|||||
評價標準 |
自評等級 |
他評等級 |
||||
優秀 |
進步大 |
需努力 |
優秀 |
進步大 |
需努力 |
|
團結協作精神 |
||||||
發現、解決 問題能力 |
||||||
收集、處理 信息能力 |
||||||
語文知識綜合 運用能力 |
||||||
成果展示與 交流能力 |
2.評選活動之星。
教學反思
1.評價學生不夠及時,在活動過程中,一些學生發揮較少,未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2.在收集書法作品的過程中,較多小組沒有收集到作品,且大部分學生不懂如何去看書法作品,可能是在指導方法時沒有起到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當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奧數網提醒: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