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李賀集》序(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9-21 15:20:07
【答案】
20. D
21. C
22. C
23.
(1)您對于詩的研究深刻奇妙廣博,并且又完全了解他的長短得失。現在讓我為李賀的詩作序而我不辭讓,一定不能稱您的心意,怎么辦?
(2)只是李賀的詩歌,恐怕有沒有這些呢?李賀探尋以往的歷史典故,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經道”之人的原因。
【解析】
【20題詳解】
此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含義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熟透課文,積累實詞。還要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常用方法。如形釋義法,以音猜義法,溫故知新法(遷移法),以今推古法,互文見義法,隨文斷義法,語法分析法,分語境析法,結構觀察法等。在初中,學生就學過“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這個句子,其中“刺”就是“指責、批評”的意思,把這個意思放入“《騷》有感怨刺懟”這個句中是講得通的,因為這句話后面說《離騷》說道君臣治亂,時有激發人心的感慨,可見確是“指責、批評”之意,而不是“諷刺”。
【21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答此題,需要考生具備18個常見虛詞的知識系統,還需要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題目的每一個選項中,一個句子是該文本的,一個是高中課本內的,這樣的話降低了該題的難度。A項的“年且九十”出自《愚公移山》,“且”是“將要”的意思,把這個意思,代入第一個句子,句意通順。B項的“盤盤焉,囷囷焉”出自《阿房宮賦》,用法是形容詞的詞尾,翻譯為“……的樣子”,代入“顯顯焉”,意思是“清清楚楚的樣子”。C項“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師說》,“其”為副詞,意為“大概”,表推測。把該意放入“某其夕不果以書道不可”,句意不通,通過對該句所在段落的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可知,這個“其”為代詞,翻譯為“這個”。D項的“所”后面都帶了動詞,為所字結構。
【22題詳解】
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常以選擇題和主觀題的形式考查,選擇題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考生解答此題時,先找準選項對應的區間,再將選項與原文進行仔細地對比分析。選項C對應文本倒數第二段,原文說“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可見,“嚴重脫離現實生活,脫離詩文的常規畦徑”錯。應為雖有不足,卻獨特超常。
【23題詳解】
此題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題,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概括地說就是“字字落實,留刪換;文從句順,調補貫”,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翻譯第一個句子,考生做到字字落實,難度非常小,只要抓好“深妙奇博”“實敘賀不讓”“必”這幾個關鍵詞即可。翻譯第二句,考生要注意幾個虛詞“乃”“得”“所以”的意義,和幾個實詞“前事”“經道者”的含義。第二句的翻譯,難度較大。
【點睛】小題2: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并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常見的推斷方法有以下幾種,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一句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于是,就”,表承接關系。上下文推斷法,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如“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疑問代詞,“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問”;復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如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的,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作連詞表修飾關系。二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份就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兩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該是代詞“它(指鶴)”;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成語聯想法,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于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惡”中的“相”,我們可以用成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相同結構的成語來推斷,這里“相”是虛指代詞“他”,有的又稱他為特殊作用的副詞。
【點擊下一頁查看參考譯文】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