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 正文
2019-07-29 15:22:56 下載試卷 標簽:分數除法
指名讀題后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校對,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提問: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解答過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道題都是已知兩個部分的比是4:5,但第(1)題己知大豆和玉米總面積36公頃,對應比里兩部分的和,是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要按每個部分的數量是總數量的幾分之幾來計算;第(2)題已知數量對應的只是比的一個部分"4",求另一個部分"5"
對應的數量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要根據所求的這個數量是已知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 這組對比練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比的兩類實際問題的特點,以及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雖然都是依據比的意義來解答,但第(1)題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一實際問題,第(2)題可以把比轉化成所求數量是已知數量的幾分之幾再解答,也可以根據每個數一量所占的份數進行思考。
四、提高練習
少先隊員收集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共60件,植物標本的件數是昆蟲標本的 1/2 。兩種標本各收集了多少件?
引導學生轉化成植物標本的件數與昆蟲標本的比是1:2來計算
五、綜合實踐
畫一個長方形,周長是32厘米,長與寬的比是5:3
畫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長與寬的比是1:3。
學生自由讀題,并指名說出每題中的條件。
提問:根據兩題中的條件,解決問題可以怎樣思考?
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理解:第(1)題中面積是24平方厘米,可以列舉出長和寬有幾種可能,根據化簡后長與寬的比是3:2,確定長和寬各是多少,再畫圖。第(2)題中周長是16厘米,找出長和寬的和是8厘米,再按長與寬的比是5:3,計算出長和寬各是多少,再畫圖。
學生解答,得出結論:第(1)題中的長和寬分別是6厘米、4厘米;第(2)題中的長和寬分別是5厘米、3厘米。學生根據長和寬的厘米數,在方格圖中分別畫出兩個長方形。
集體校對,讓畫錯的學生說說錯誤原因,并改正。
六、總結
教學反思:
(一)注重復習方法的引導
數學的復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 我力圖通過對比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找到它們內在的聯系,從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我認為數學教學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才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學生經過自己的練習而整理歸納出來的知識,學生理解會更深刻,記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重點引導學生 用代數思維解題,與初中接軌。
分數除法應用題老教材在解題方法上是以算術方法為主,側重于讓學生找單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據"1"的量知道與否決定是用乘法還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時候,注重量、率對應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對應的量,或部分量÷對應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題方法則淡化了這種用算術解題的要求。更側重于與初中知識的銜接,側重于用代數思想解題。注重讓學生分析題中的意思,用代數思維解題即讓學生根據題中的等量關系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方程,這樣思路達到了統一。
新老教材的這種不同讓我覺得,教師必須適應新的變化,不能強化學生的算術方法解題思維習慣,而應及早的引導學生叩開代數思維解題的思維大門,讓學生的的思維更加開闊,更靈活,讓他們的想象飛的更高更遠。
(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暢所欲言。復習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開放思路,充分討論交流。展示時只要學生有一點進步都加以鼓勵,因為每一位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或鼓勵都特有成就感,以后做什么練習都會樂此不彼地去完成。學生發言越來越大膽,奇思妙想不斷涌現。
這一節課我由于設計問題偏多,學生交流時浪費了一定時間,達標測評由于時間不夠沒做,對學案要進一步的整理,合理安排問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奧數網提醒:
小學數學試題、知識點、學習方法
盡在“奧數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