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19-01-09 22:10:06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 教案設計
指導讀
想一想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征人們在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同在一輪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親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
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
、邸≌魅藷o依無靠的孩子……
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每個征人盼回家,每個征人的親人盼征人回家。詩人寫出這樣的詩句該有何等的悲天憫民的情懷啊。板書:思親盼歸 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唐· 陳陶《隴西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北朝民歌《木蘭辭》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寫話。指名讀讀自己寫的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生讀詩。
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尺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學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體讀全詩。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學生齊誦全詩。
四、閱讀思考拓展升華
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談對戰爭的看法,也可以寫對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寫一個調查匈漢戰爭的論文
資料一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