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傳承取何精華去何糟粕(2)
來源:光明微教育 2016-06-14 11:03:21
要復古,還是要革新
“上游”理論界的不清晰,除了導致“下游”普及的眾說紛紜,也讓國學教化的方式變得莫衷一是。
以“讀經教育”為例,“讀經要從娃娃抓起”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引發唇槍舌劍,有人認為這是人文積淀,有人則斥為死記硬背。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趁著年輕記性好,多讀些經典,最好能背誦一些蒙學讀物與‘四書’等,義理以后可以慢慢領悟。”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的話,代表了一種相當流行的觀點,即先熟記,再理解——類似于舊式私塾的講法。對此,反對的聲浪同樣龐大。
“我們現在不是要培養封建時代的君子貴族,而是要培養21世紀的高素質國民。舊式的培養方式,將不免與這個時代脫節。”于江山反駁道。
于江山這么講自然有他的底氣。早在六七年前,他在指導北京青年報舉辦的青少年國學培訓班時,就意識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傳統文化的意義,體現在與當代實踐的結合上。“我講《弟子規》里的‘吾與我,不分明’時,就設置了門外敲門、門里應答的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體會,事實證明效果很好。”在他看來,訓練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比死背經文更有裨益。
如果說重文辭還是重實踐,還只是在相對低層的普及領域的爭論,那么,“國學是不是一門科目”,則涉及高校研究、學院建制等更高層面的分歧。
近年來,國內許多大學相繼開設了國學院。作為國內第一個開設本科教育的國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據梁濤介紹,人大國學院讓講文史哲的教授,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授課,盡量靠近傳統教育的整體性。但本質上,這仍不是傳統私塾“由小學入經學”的教授方式,更像是現代分科體系下的“拼盤”。
在既有的分科體制下,這樣一種打通文史哲的“人大模式”更多是無奈下的權宜之計。尷尬的是,如此權宜也難免面臨教學體系混亂、就業困難的窘境。對此,郭齊勇感同身受。在他看來,既然西方學科體系中,神學、古典學的研究都可獨立于文史哲藝而并行不悖,那么設立“國學”學科既是合理的,也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只是,走傳統培養路數的“國學”科一旦設立,能否與當代社會接軌,將是未知數。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