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新語文:當過圣誕節時,我們在過什么?
來源:家長幫社區 2015-01-04 18:35:35
在看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新聞:
“圣誕節來臨,不少學校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而在浙江省溫州市,當地教育部門則要求各中小學、幼兒園不在校園里舉行任何與圣誕主題有關的活動和慶祝。溫州市教育局表示‘最根本目的還是希望學校能對傳統節日引起重視,而非如現在這般只是盲目推崇西方節日。’”
隨著鄧爺爺在南邊畫了一個圈,西方的文化便如潮水一般涌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為在西方有著國內過年地位一般的圣誕節,這一點上尤為明顯。每年的12月25號左右,大街小巷里便“北風夜放圣誕樹,更吹來,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寶馬雕車香滿路,人頭攢動,霓虹燈轉,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了。
不過,在這個人民群眾過得如此沒有違和感的節日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洋節日,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且變得像現在一樣如此火熱的呢?它是怎樣摩擦著地面,邁著似魔鬼的步伐潛入我們的節日觀念當中的?這背后又有什么樣的秘密?今晚,東學堂語文就帶著你,一起《走近科學》,不對,一起走進東學堂新語文。
在走進之前,我們先回答一個最為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過圣誕節?
A、我是基督教徒,因此我慶祝;
B、周圍的人都過,所以我就過嘍;
C、還真沒想過,反正到了這天就過上了;
D、本來不想過,被周圍的人帶動的。
雖然沒有辦法統計,不過選A的肯定是最少的。對于為什么要過圣誕節,我們自身也未必說得清楚。總之,圣誕節就像是凱撒一樣,“我來,我見,我征服”,至于它為何產生,該如何慶祝,又有哪些文化背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關我什么事情呢?
我自己查詢了相關資料,其實也沒有找到圣誕節傳入中國以及開始火起來的切確日期,不過關于圣誕節的背景文化,一搜倒是有一大把,然而這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知道這些,并不能增加我們在圣誕節時所獲得的愉悅感,畢竟在狂歡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愉悅感并不建立在文化之上。
當我們在過圣誕節的時候,其實我們過的只是“節”,而沒有“圣誕”。近年來,西方傳入了很多節日,比如情人節、萬圣節、愚人節、感恩節,不過縱使有如此多不同的節日,國人過起來好像卻沒有什么差異,以“拉一伙人,搓一頓飯,購一趟物”的不變應對萬變。
維基百科里面對于圣誕節在中國大陸興起的解釋說:中國大陸,圣誕節不是假日,但在改革開放后,民眾逐漸認識和接受圣誕節,慶祝圣誕節的活動逐漸增加,圣誕節前夕也可以經常見到街市上各種各樣的圣誕裝飾和圣誕打折活動。事實上,大部分外國節日的興起基本都依托于商業的宣傳,這也就能夠解釋,無論過什么節日,不管我們是否想過,大街小巷中都能夠聽到這些節日的信息了。很大程度上來說,并不是我們想過,而是商業上需要過。
與外國節日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節日的黯淡。固然,像溫州市教育局那樣“希望學校能對傳統節日引起重視”出發點是好的,不過采用如此簡單粗暴的手法,而不究其根本,顯然是揚湯止沸。那么我們反問自身,為何現在傳統節日不被人重視?為何大家推崇西方節日會盲目?
孔子說過,“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從教育宣傳的角度上來看,這些難道不是因為在教育宣傳的過程中,沒有推崇或錯誤推崇了傳統節日,以至于大家對傳統節日不甚了解嗎?古人的常見節日當中,我們還有多少是熟悉的呢?即使熟悉,還有多少我們是知道其中的文化內涵的呢?雖然近年來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國學熱”,但是,如此快餐式地去培養大家的文化內涵,對于構建起本身的文化又能起到多大的幫助呢?
個人覺得,推行傳統節日不應該單是禁止外國節日,相比于“堵”,“疏”肯定是更好的做法。如果我們在人們接受教育的時候就能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真正樂趣與魅力,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體系,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整個社會文化氛圍的養成,都會有不小的意義。
我們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知識能力與方法技巧,也是為了提高人文精神與情懷素養。當我們面對著紛繁而繚繞的節日時,當我們站立在喧囂而浮華的世界時,語文所帶給我們的東西,可以告訴我們自己,我究竟想選擇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
附上古人的常見節日、時間及內容: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