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3-12-20 11:23:23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一年級語文 教學論文
因為課文反映兒童的生活和想象,于是我們可以自然地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于是在《荷葉圓圓》的課堂上有了這樣的對話。
師:“小蜻蜓說……”
生:“荷葉是我的停機坪。”
師:“小蜻蜓立在荷葉上……”
生:“展開透明的翅膀。”(邊讀邊用雙手做展翅動作)
師:(拿出一個未展開的“荷葉”,將一只“小蜻蜓”放在荷葉角上)看到這里的荷葉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把這首古詩背一遍,好嗎?
因為課文貼近兒童的興趣和愿望,于是我們可以激勵孩子在不經意間走進課文,表現自我,于是在《荷葉圓圓》的課堂上又有了這樣的情景。
生:(從座位上“起飛”,“飛”到“大荷葉”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葉是我的停機坪。我立在碧綠的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飛呀飛。(掌聲)
師:“碧綠”這個詞用得好!不過,你已經立在停機坪上了,還能再“飛呀飛”嗎?
生:不能了。
師:那應該怎么說?
生:我立在碧綠的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麗呀!(笑聲)
三、還原語文本質,用一種動態的方式取代靜態的方式來活化學習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語文學習其實是應該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可惜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把詞語、句子甚至語段都當成孤立靜止的東西來教學了。于是,就有了在語文教學中以科學化之名行“科學主義”之實的怪現象。
本冊教材的編排較好的體現了語文的整體性和動態性。比如,課后習題和語文園地中的學習內容,大都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讀背背”、“日積月累”等,強調語文學習以積累誦讀為主。那么,教學中我們應該順應這種變化,增強學習的動態性,我們可以想法設法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背誦,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強記,盡管適當的強記也可以博聞;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強化整體性理解課文,并將關鍵詞句的理解放在一個大的語境中去處理,并通過對于詞句的理解,促進動態語境的生成。
再比如,“多彩的春天”這個單元的識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這些詞語構成的是一個完整的畫面,通過誦讀、理解,完全可能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以一幅美麗的圖像,在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的作用下,就能形成一個語境,在這樣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到的字詞才會是活生生的。識字教學尚且可以做到如此,更何況其他內容的學習呢?
四、擺正師生關系,用一種民主性指導取代權威性指導來組織學習
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要準確給自己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有人說:教師是合作學習中的首席,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同時又是指導者、引導者。
說得很對,但實際上我們做得怎么樣?還是很值得反省的。在南寧的賽課中,看到香港的黃錦燕老師上課,我們才知道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我們是說得多,做得少;說得好聽,做得不夠真誠。黃老師確實已將“以學生為本”化作了自己的血肉,她尊重學生是真誠的,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下課時,她對聽課的三四千位老師說:“今天,非常感謝逸夫小學的小朋友,請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來鼓勵這些學生”,而我們呢,則習慣于讓學生說:“謝謝聽課的老師們!”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課堂上,“老師應該在學生中間,而不是在學生之上、之前,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心貼著心,沒有師道尊嚴,只有朋友間的友情、信任與合作,與學生實現零距離。”(崔巒語)
本冊教材的呈現為師生關系的更新創造了條件。單元前的導語、課后練習、語文園地等都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敘述,親切自然。比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的課后引導學生:“植樹節快到了,我們也去植樹吧!”這樣的設計,不是為我們的教學做出示范了嗎?親切、平等,伙伴似的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實踐,多好!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