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長也應該“充電”
來源:青島奧數網整理 2011-09-05 11:30:31
漢語的“教學”一詞,很傳神,很形象。英文的teaching和schooling比較接近漢語的“教學”的意思,但從對教育狀況的描述來看,teaching和schooling要遜色多了。
為什么說“教學”一詞很傳神呢?就是把“教”與“學”的互動點了出來。可惜我們只停留在語言的描述上,實際的教學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教學,教學,在推行素質教育中,“教”的一方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推行素質教育的成敗。據說,教育部在實施一項巨大的“工程”——“21世紀園丁工程”,從2000年開始,爭取在五年內,讓所有的校長和教師輪訓一遍。盡管一次輪訓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持續不斷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質,但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提高家長的素質就更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其實,與老師培訓相比,家長的培訓甚至更必要、更重要。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孩子正式接觸老師、正式上學之前,家長是第一任教師。孩子上學前“素質”的底子打得怎么樣,就看這個“第一任教師”了。
其次,即便上學后,家長仍是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空間最近的人,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最后,教育部可以管老師,可以強制性地安排老師參加培訓。但是,誰來管家長呢?家長無人管、沒組織、缺監督,怎么培訓?難度更大。
讓家長持證上崗,聽起來像是說笑話。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在美國這已經不是笑話。
如果父母的教育傷害到孩子,比如經常嚴厲地責打孩子,虐待孩子,侵犯孩子,從身心上摧殘孩子,父母都會被取消撫養孩子的資格。孩子將被強行帶離,交給他人撫養。
前兩天看到一則美國新聞,一個家庭主婦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外出,一個小孩剛十一個月,另一個兩歲。路過一個商店,這位主婦想停車買樣急需的東西。她想,跑進商店最多可能只要五分鐘,但把兩個孩子抱下車,放進推車,走進走出至少要三十分鐘。于是,她就把兩個孩子鎖在車里,自己急急忙忙地進了商店。幾分鐘后,她跑出商店,看見自己的車外圍著幾個警察,正準備破窗而入,解救孩子。后來,這個主婦被關進監獄,被起訴的罪名是在大熱天不顧孩子有中暑的危險,把孩子單獨留在汽車里。無論這位主婦說什么,最后還是被判沒有能力撫養孩子,必須將孩子交出來給他人撫養,被吊銷了“母親執照”。
在美國,被取消父母“資格”的人,數目也不是太少。其實,家長的培訓并不是回到學校去接受應試教育的“再教育”,關鍵是更新觀念,變革觀念。知識的更新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更新觀念。比如,教育部可以強令學校減負,但孩子回到家后,家長卻要給孩子加負,家長的這種行為同樣會使“減負令”功虧一簣。再比如,家長給孩子當“三陪”,孩子學什么,家長也有機會“學”什么,知識不可謂不新,但又逼著學琴學畫的孩子去考級,觀念又不可謂不舊。用現代技術來為應試教育服務,成效更高,因而影響更壞。所以,當務之急是變革觀念。
從機制上說,美國的教育體制為家長提供了終身教育的機會;從觀念上說,許多美國的家長具有終生學習的意識。這話怎么理解呢?教育和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包括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實施教育的設備等。但是,學習則是學習者的行為,既可以是到學校去接受教育的行為,也可以是工作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行為,還可以是待在家里的修習行為。
美國的教育機制鼓勵人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愿意,你隨時都可以到大學去讀書,你可以讀學位,也可以不讀學位,甚至可以僅僅旁聽某門你喜愛的課程。我們認識一個華裔老太太,82歲高齡時獲得紐約市立學院的碩士學位,現在92歲了,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我的課堂里就曾經有一對老夫婦,男的曾是美國空軍的飛行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到過重慶幫助中國軍隊抗日,還獲得過蔣介石的接見。還有一些辦“家庭學校”的家長,常常到大學來選修或旁聽一些課程,目的就是為了不斷地“充電”,更新知識,更有針對性地辦好家庭學校。
終身教育需要有相應的教育機制,但終生學習的主動權在個人的手里。就目前我們國家的情況看,對廣大家長來說,提倡終生學習更適當些。因此,對于家長的培訓工作,更多的是著眼于家長個人的主動自修和學習行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