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小升初擇校注意事項分析
來源:大連奧數網整理 2011-08-08 06:14:20
父母們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名校理所當然就成為大部分家長比較信任的選擇。但是,名校要是與孩子的個性和特長不相符,那么家長也應該適當的選擇放棄,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所以,名校不是小升初唯一的選擇。
一、熱追名校是不理智的做法
大部分父母都認為知名度高的學校都是好學校,其實這是不理智的做法。在擇校時首先應考慮,孩子是否和學校的教學特點匹配。一般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在好的學習環境,好的管理制度,好的學習氛圍中就能夠“沖”上來,這種想法比較理想化。
如果孩子的基礎比較薄弱、自學能力比較差,從統計意義上看,這些孩子在名校“沖”上來的概率是比較低的,所以這種孩子其實不適合待在名校,相反很可能會讓孩子在學業上受到打擊,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二、甄別信息、不能盲目偏信
現在是信息時代,關于小升初的各種信息也是層出不窮,那么家長應該對信息進行過濾,不能盲目偏信。家長應該多向采集信息,實地考察學校比較重要;比如:街坊鄰居、官方網站、學校官網、同事、媒體廣告和過來人等。
官方的政策性信息比較可靠外,其他的小升初信息既要考慮信息來源的真實性,也要考慮對自己孩子選擇學校的適用性。通常,一般熟人和媒體提供的信息可以參考性地選擇,老師提供的信息可以驗證性地聽,熱點初中校內學生提供的信息真實性相對較高,但聽取面應當寬些,對于以往畢業的學生也可以參考性地聽。因為別人以往成功的例子不一定自己的孩子能夠復制,很多家長擇校的經歷,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主觀性非常強,有時因為情感因素甚至看法上走極端。因此,家長聽到各種信息不能“見風就是雨”,尤其是對一些所謂“小道消息”,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盲動不安,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利,也對家庭生活產生影響。建議家長以理性、平和的心態,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選擇合適的學校。
三、根據特長擇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的成才路很多。家長應注意孩子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所在,不要輕易埋沒了孩子的特長。未來發展趨勢,大學普及率進一步增加,高校招生越來越多元化,所以對于孩子的特長,比如:藝術、體育、發明、科技、音樂等方面,均可以持續發展。家長不能只看學業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特長。讓特長更長,對孩子將來發展將增添一條比常人更多的發展出路。
四、擇名校也要考慮腳下交通
不少家長貪圖學校的名氣,舍近求遠,一味追逐上名校。不少家長跨行政區域選擇學校,比如郊區到城區上學,或者在城區內跨區擇校,現在城區私家車數量日趨增多,交通難以通暢,很多孩子每天到學校車程需要消耗1個多小時,這些孩子因為家長盲目的擇校導致孩子每天無謂地把很多時間消耗在趕車上學途中。對于三年的求學而言,他們比就近入學的孩子浪費很多的睡眠和學習時間,這對孩子學習生活會有一定影響。一方面孩子因為睡眠時間少而影響身體發育;另一方面,因為學習時間有限導致學習負擔加重。如果一些家長居住地附近有資質不錯的公辦學校,則未必要舍近求遠,要知道每天多睡一點,對處于身體發育階段的孩子而言很珍貴。其實孩子的未來三年不僅需要求學,也需要健康的身體。如果一些家長執意跨區選擇學校,建議考慮交通的便利因素,比如是否選擇學校靠近地鐵沿線,或者公交站點。
五、中等生---小班化更適合
面對各大名校,中等生擇校面臨的困難客觀上很大,中等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非常小。對中等學生選擇名校來說,機會不多,難度很大。而中等生的家長又不甘心上普通學校或就近入學,主動擇校。其實中等學生擠入名校,好像是獲得了優質教育的資源機會,其實客觀上說,恰恰把自己發展的機會也遏制了。因為處在名校的中等生,獲得教師關注的機會要比學業能力優等的學生少得多,中等生由于學習基礎和自身接受能力的限制,未必能向更優方向發展,客觀上失去了教師更多的關注,造成優等生發展更優。其實,小班化學校是中等生成才的真正沃土。小班化學校政府給予了大力政策支持,辦學硬件非常優越,班級人數相對較少,中等學生選擇到小班化學校,獲得教師關注和幫助的機會將比在名校多得多,更容易處于班級的發展前列。
六、民辦公辦適當進行“成本”核算
到底選擇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一直都是家長們頭疼的問題。家長在選擇上民辦之前,最好可以為孩子聯系一所確定的學校。目前,政府對初中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民辦學校的收費相對較高,不同民辦學校的學費也差別較大。對于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太富裕的家長建議適當考慮教育成本的投入。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