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民辦校招生內幕大揭秘
來源:互聯網 2011-06-28 11:07:01
"奧數、英語等級、音樂考級......校長們到底還要不要看?!"針對今年的"小升初",上海市教委趕在3月下旬——民辦學校招生啟動之前,出了一紙新規:各民辦學校5月起統一實行網上報名,且報名時拒收學生提供的各類考級、獲獎證書和特制的個人簡歷材料。
家長們被逼急了!對不少家長而言,在孩子小升初的前5年,他們幾乎奉獻了所有的雙休日。按照一位家長的說法:"含淚剝奪了孩子金色的童年。"但如今,政策言明考級、證書"一律不看"。家長擔心,本就充滿玄機的"小升初"報名,會否因新政出臺而更加撲朔迷離......
新禁令,宛如及時雨
最近三年,民辦學校招生大戰一年比一年早:前年4月份啟動,去年3月份,今年是2月份......市教委不久前出臺的招生新規,看上去是在給很多民辦學校"做規矩",可這些學校的校長們反而拍手叫好。
4月下旬,張爸爸來到楊浦區一所知名民辦初中校門前,頓感萬分懊惱。校門外赫然貼出一張"拒收告示",門房間的保安稱按照上級指示,不再收取學生提供的任何材料,學生要入讀該校,一律網上報名!
保安口中的"上級指示",正是今年上海市教委對義務教育招生提出的新規:本市各學校報名時一律拒收學生所提供的奧數成績、競賽獲獎證書、各類等級考試證書,拒收各種特制的學生簡歷等;要求各民辦校統一實行網上報名,規定了5月初為報名時間,5月中旬為面談時間。
令張爸爸懊惱的是,此前一周他去學校送"材料",校方還在接收。據"內部消息",當時學校收到的學生簡歷材料已近2000份,而該校今年的招生計劃依然是150人。
那次,張爸爸沒有投遞成功,原因是材料"太薄、太樸素"。一名校方"收材料"的工作人員語帶鄙夷地提醒他:"你這位家長對孩子也太不負責任了,你看看人家的材料——"說著,拿出一疊疊裝幀精美的學生簡歷。和那些酷似婚紗寫真設計的"簡歷"相比,張爸爸手中一疊用A4紙黑白打印的簡歷,的確有些寒酸。
"我今天先不交了!"張爸爸抬腿離開,簡歷"升級"計劃提上日程。只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前后不過一周,就撞到了市教委新規的"槍口"上。這一次,不僅材料沒法送進學校,更重要的是,網上報名僅要求填寫學生基本信息、綜合情況等,至于"獲獎"、"證書",學校報名表甚至都沒開設欄目讓學生和家長填寫。
證書,看,還是不看?家長琢磨不透圍墻之內那些民辦學校校長的想法。
"這些年,招生大戰一年比一年早。"一位民辦中學校長扳著指頭數,前年4月份啟動,去年3月份啟動,今年2月份過完年,送材料的家長就一個接一個地來了......所以,市教委的新規雖然看似在給民辦學校"做規矩",其實卻更像一場"及時雨"。"今年,我們總算可以綠色招生了。"在這所學校,市教委新規頒布之前,家長送去的學生簡歷材料已經超過了1500份,而往年的平均水平也就2000份上下。
今年,眾多校長不用再為成摞成摞的學生簡歷沒地方堆而擔心了,但另一重苦惱卻在加劇:動輒10:1甚至20:1的錄取率,要招到好生源,又沒"證書"作為參考,招生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勢必會大大增加。
"證書狂",其實很不值
很多家長,硬生生地變成了"證書狂"。是否能爭奪到一張有"含金量的證書",往往會成為一個"小升初"家庭在孩子完成升學前最重要的奮斗目標。
和張爸爸不同,很多家長對于市教委的新規,將信將疑。作為一種應對,眼下,仍有家長正想盡辦法突破"拒收材料"的禁令:天天在校門前蹲點"逮"校長交材料、把材料用包裹快遞形式送到校長辦公室......一些在新規出臺前已提交過材料的家長也不死心,一路尾隨校長,只為補上一句:"孩子最近又考了一次'小機靈杯'(一種奧數考試),比之前提交材料中的那個名次提前了,要不要更新下材料?"
"小升初"的家長,多數信奉一條規則:孩子考的證書越多,進知名學校的機會就越大。由此,那些民辦名校越來越多地背上了罵名,仿佛瘋狂考證現象是它們催生的。
這是一位家長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小學生奮戰證書的坎坷路:
"2010年3月31日。我從網上獲知,'中環杯'寶寶沒有獲獎。記得考完后,寶寶帶回來他的草稿紙,我一看,怒火直沖腦門。第二、第三道題,寶寶的解題思路都對,就是最后計算錯了。這次不拿獎,預料之中的事,可心里有些難過!"
"2011年1月5日。過去的12月份被稱為考試月。這次新增加的通用英語三星筆試給了寶寶一個機會,他沒怎么復習就去了,因為要考的杯賽挺多。奧數方面,寶寶目前已進入'數學大王'、'春蕾杯'決賽,他真是越戰越勇。"
"2011年3月1日。恭喜寶寶,第九屆'小機靈'杯奧數競賽中拿到了一等獎!正值小升初投簡歷的時刻,寶寶雖然證書不少,但這張小機靈一等獎證書無疑是給擇校加上了個比較重的砝碼。"
對于證書,家長誤解何其多!
"我很負責任地說,我們真的不看證書。"市教委最近組織的一次民辦中小學校長座談會上,針對"新規",徐匯區世界外國語中學校長徐儉直言不諱。之所以不看,乃是因為這位名牌民辦初中的掌門人深悉考級市場的"潛規則":以一些藝術考級為例,市面上會有多個主辦單位組織的考試,如某某協會、某某學院。對于每個主辦方來說,考級是一門生意,得與同行競爭、吸引更多人來考。怎么吸引?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在A主辦的考級考試中總是無法通過,自然會轉投能連連升級的B方組織的考試。久而久之,主辦方找到竅門:提前公布所有考試曲目——降低考試難度,以至于孩子永遠就練習那幾首曲子,"為考級而考級"。
不能否認,在過去十多年中,以奧數、英語考級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英語、數學、藝術類的考級證明、證書,的確成了不少初中、尤其是民辦初中挑選學生的重要依據。"要認識一個人,信息當然越多越好。"楊浦區凱慧初級中學校長曹家驁的說法,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家長對于名校招錄規則的一些基本認知:曾幾何時,一些辦學質量相對較高的民辦初中,確實在招生時將學生的證書、考級證書作為招錄時的必要參考內容。因為民辦學校要辦出特色,自然會對生源有所選擇。
可如今,很多校長對于"證書"的態度,其實已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一些本來頗具"權威"的杯賽證書,如今也開始被剔除出招生參考的獲獎范圍。"證書的水分太大了。"談"證"色變的校長,越來越多。
虹口區新華初級中學校長陳劍波說,過去幾年招生,就被"證書"折騰得夠嗆。"篩選學生簡歷,前幾年我還看看'希望杯'和'華羅庚杯',后來發現不行,就改看'中環杯''小機靈杯'。到現在,一張證書都不能相信了!"陳劍波發現,每一張杯賽證書的背后,都有一條迅速催生的利益鏈。一旦學校公開承認看重某證書,社會中介就迅速跟進培訓和考試。次年,該證書含金量立馬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假冒證書。
對于考級、證書,徐儉亦相當煩惱。"說實話,如果孩子沒有任何證書,倒也清爽;可一旦提交了證書,我反而弄不清楚這個孩子到底是啥水平。有的孩子牛津英語二級,有的孩子劍橋英語三級,拿了一大堆英語證書,結果我們收進來后發現,這些孩子都是似懂非懂。"
各種絲毫沒有含金量可言的證書,無不是在告訴招生老師:孩子在家長的盲目追風下,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而其背后的問題是,孩子是否已經厭學,已經對學習沒興趣了?是否在數學、英語這些科目學習上已經因為入門不正宗而走向歧路?招生老師的這些狐疑,足以影響孩子的錄取。
盲目偏執,都成了商機
市面上有為數不少的社會培訓機構,自稱為某某名牌學校的"對口培訓班"或"小五班",開設"小升初"培訓班。經調查,"對口"之說純屬捏造。
與公辦學校不同,依據我國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學校有自主招生的權利,于是有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雙向選擇。近些年,越演越烈的招生大戰無不是證明:家長和學校之間,其實存在著相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商業嗅覺靈敏的社會機構,則把這種信息不對稱演變為一次又一次可大把盈利的商機。
一些廣告公司早就盯上了制作精美學生簡歷的業務。放藝術照片,用銅板紙塑封,厚厚幾十頁,足有七八斤重,一眼看上去就像新人結婚時拍的婚紗照。還有的豪華簡歷,裝幀比書店里的精裝版圖書還要精美,一份的成本費通常需要數百元,而家長們的花費則以上千計,因為報考學校免不了"一稿多投"。
如此豪華、精裝版的簡歷,給學校留下了怎樣的感覺?"很怪!"陳劍波脫口而出。他說,學校專門安排了兩位教務員初選簡歷,所以家長想用豪華簡歷吸引校長眼球,其實是一廂情愿。"我們做了幾十年教育,難道會把簡歷厚薄或者精美程度作為選擇學生的依據?這未免看低教育者了。"徐匯區逸夫小學校長戴舜琴也如是表示。
足足幾十頁厚的精裝簡歷,究竟告訴了學校哪些重要信息?這又是一個讓校長們哭笑不得的話題。
除了各類證書、獲獎證明,不知誰引領的風潮——如今的學生簡歷里流行夾入"自我介紹",以展示孩子的"文筆"。但是這種介紹更像是"自傳":從"我的父親"寫起,歷數"我的母親"、"我的爺爺"、"我的奶奶"......翻了十多頁,還沒看到"我"。
無奈,市面上簡歷"厚化"、"豪華化"愈演愈烈,其中不乏家長間攀比的因素。上海市新竹園中學一位負責招生的老師,曾遇到家長在校門前交流"豪華簡歷"的制作過程。"即便我們告訴家長A4紙打印的幾頁自我介紹就可以作為孩子的簡歷,但家長看到別人交了像寫真集一樣的材料,立馬決定晚些交材料,直奔制作公司而去。"
市教委基教處在日常調研中發現,家長的盲目和偏執,正在被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充分利用。"家長總認為民辦學校招生喜歡看證書,搞的是應試教育。其實,在背后煽風點火、坐收漁翁之利的,正是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家長越焦慮,商機就越多。"市教委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面上有為數不少的社會培訓機構,自稱為某某名牌學校的"對口培訓班"或"小五班",開設"小升初"培訓班。但實際上,"對口"純屬捏造,名校根本不知情,不認可;還有一些培訓機構沖著家長渴望"攢證書"的心理,紛紛舉辦各類杯賽。參加這類比賽,費用低廉或免費,其中的盈利模式卻正是家長和學生必須高價購買備賽的各種輔導書和參考材料!
小升初的面談"玄機"
豪華簡歷無用,各色證書不看,民辦名校究竟憑什么招生?采訪中,一些校長交了底:看重面談。"尤其是今年市教委頒發招生新規后,今后會邀請所有報考學生都參加面談,然后再篩選"。
殊不知,面談處處設關卡。民辦學校選人,每所學校其實各有側重。有學校看重學生的學習習慣,面談時會要求學生帶上一本平時的作業簿,然后當場填寫一張表格。招生老師的觀察隨即開始:書寫時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如何、字跡端正與否,平時作業本的完成和老師批閱情況......一則則關于"學習習慣"的信息如此呈現。
◆有的學校不滿足于考察學習習慣,還注重考察學生的生活習慣。于是考官會給考生安排很多活動教室。期間可能出現的情形是:有的地方桌子斜了,有時掃把倒在了地上,還有的時候會遇到一個陌生的老師......要說考題,這些都是面談之外的考題,考的是學生的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
民辦初中招生,還有一條底線——不得舉行文化科目考試。不能踩主管部門設定的紅線,又要選拔優秀學生,校長們各顯神通,幾年下來都形成了一套選人哲學和選人智慧。
學校最常用的一招是:面談時讓學生帶上成長手冊。
成長手冊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有任課老師評語和家長留言。"教師評語,很多用詞都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情況。但其中深意,只有當過教師的人最能看懂。"徐儉舉例說,表達一個學生的能力強弱,老師用的詞是"顯著"還是"比較",差別就很大。再比如,有老師發現學生平時有小偷小摸習慣,畢業評語怎么寫?尋思半天,寫下"手腳比較靈活"作為暗語。
學校招生時要看孩子的成長手冊,成長手冊馬上就變味了。普陀區培佳雙語學校校長張平說,她在面談時發現,一些學生在四、五年級時的教師評語前后矛盾。道理很簡單,到了小學五年級畢業班,任課老師也知道評語重要,手下留情。作為應對,張平不得不繼續翻看四年級的成長手冊,看各科老師對同一個孩子的評價,再看家長對老師評語的回應——除了那些嶄新的、動過手腳的成長手冊,校長們認為,很多成長手冊已經涵蓋了一名學生足夠多的信息。
◆孩子的成長手冊、作業簿,其實才是眾多校長評估學生的主要依據,其在招生時的分量,遠高于孩子的獲獎證書、考級證明。
然而,校長們一面向記者表露"選人標準",一面卻擔心不已:"其實,我們不太敢說看重這個、重視那個,我們的一句話,經媒體或網絡一次次宣傳、甚至誤讀,社會培訓機構再推波助瀾,一個新的培訓市場可以就此出現,又會導致新的考證瘋狂。"
校長深悉,每年面試后,一群培訓機構的人員就在校門外"問題目"。"有一年,我們面談中增加了跳繩環節,結果發現第二年區內各大學校在體育活動中增加了跳繩項目......"采訪中,幾乎所有民辦中學的校長都告訴記者,他們的考察內容每年都更換。
另一方面,家長擔心,面談中會不會有考試題目出現。對此,曹家驁說,申請材料簡化后,變相考幾道所謂的競賽題目也行,可學校不會這么做。"民辦學校有權利挑學生,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挑的不是學生,而是家長。"曹家驁并不諱言學生的家境。他認為,讀民辦學校,對孩子家長的經濟實力有一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家長是否有較高的文化素養。
滬上某民辦學校在招生時曾出現戲劇一幕:有位"大款"家長送孩子進學校,在招生老師面前大談自己的育兒經:你爸爸在單位是一把手,你在學校也要這樣。人家比你狠,你要比他更狠......這位"大款"家長當即被校長請出了學校。
"民辦學校,看上去是學生收得越多,收到的學費就越多。但為了可持續發展,我們寧可少招生,保持較高水準。"曹家驁認為,只讀完小學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差異不大,但潛力很大。也正因此,眾多民辦學校在面談時要求家長一同參加,其實更側重的是觀察和了解學生家長。比如,一些學校會讓家長在面談時做問卷調查,通常會要求家長填寫對學校教育的意見或建議。
◆請注意,精明的招生老師可不會浪費面談的寶貴時間,調查問卷也是"考題"。家長對于所填報的學校情況是否了解,是否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否愿意在孩子教育上投入足夠的時間——這些看似與考題無關的"背景情況",很可能是決定孩子能否順利進入名校學習的關鍵。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