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得了秋季腹瀉應該怎么辦
來源:童年網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19 17:22:06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者多見于6月齡~2歲嬰幼兒且人工喂養兒多見。多發生在8月至12月份,以10月至11月份為高潮。由于小兒胃腸功能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胃腸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發病后癥狀又較重。因此,年輕的父母此時別忘了幫寶寶預防腹瀉。
此病起病突然,多數患兒最初是發熱(體溫可達38℃至40℃),合并流涕、咳嗽、發熱、咽部疼痛等感冒癥狀,有嚴重水樣腹瀉和嘔吐。每日大便次數達數十次,多為水樣或蛋花樣,較大幼兒大便呈噴射狀,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血球。多有嚴重口渴及明顯的煩躁。一般有輕度或中度脫水。抗生素治療無效,一般多在5~7日內自然痊愈,有的可持續20多天。
由于腹瀉時身體內水分及電解質(鹽類)大量丟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就會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嚴重時可威脅小兒的生命。因此,對腹瀉的孩子防治脫水尤為重要。
那么,我們在家里如何護理孩子呢?
孩子腹瀉后首先進行口服補液。口服補液的方法,是家中防止孩子發生脫水的既簡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只給小兒喝開水或糖水。可給予醫院配制好的口服補液鹽(ORS),將每包粉沖水500毫升(即1斤水);也可自制米湯口服液,即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少量多次服用。給孩子口服補液的量和次數應根據孩子的腹瀉輕重程度、尿量及孩子的飲水而定,應請醫生指教。一般小于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后可補充口服補液50-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服用口服補液后癥狀沒有好轉,出現精神萎靡、發燒、頻繁嘔吐、水樣大便,甚至便中帶有膿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但在途中仍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孩子腹瀉后合理飲食是很重要的。嬰兒應照常吃奶,繼續母乳喂養;如果是牛奶喂養者最好用脫脂奶,適當減少喂奶量和喂奶次數,喂奶間隔適當延長,此時可給孩子增加些米粉、米湯或稀飯的比例。較大嬰幼兒可以吃稀飯等易于消化的食物,輔食以清淡為宜。還可給孩子少量吃些蘋果,胡蘿卜湯,焦米湯等。食物中應盡量少油,并忌喝飲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忌食肉、蛋、奶類等葷食,亦不宜攝入過多的糖分。孩子胃口好轉時,仍應注意控制孩子飲食的質與量,循序漸進的恢復至正常飲食。切不可急于給孩子增加蛋、肉、奶類,以免發生吸收不良,至病情反復。在腹瀉停止后的半個月內,還應每天給孩子加一餐,以彌補腹瀉期間損失的營養。
在給孩子治療時,家長還要精心地護理好孩子。應加強腹部的保暖和保護孩子臀部的清潔,可適當給孩子增加衣著,亦可用大口罩,護肚兜等圍住嬰兒臍部,以免使腹部受涼后加快腸蠕動,導致腹瀉加重。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沖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繼發感染。并可在肛門周周涂用麻油、消毒魚肝油等油劑,以保護局部的皮膚粘膜。及時更換潔、柔軟的尿布和被污染的衣物,洗凈后須煮、燙或曝曬消毒,以防止反復感染或交叉感染的發生。注意居室空氣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觸病兒,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環境清潔,防止繼發其他感染。
本病系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可短程服用助消化藥(如多酶片、復合維生素B等),收斂止瀉藥(如次碳酸鉍、石榴皮水)或起健脾助消化作用的中藥。在進行口服補液治療時,還可以用一些保護腸道黏膜的藥物。
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對于小嬰幼兒在拉肚子的初期要記錄好大便次數、大便量和每天喂食的量,隨時向醫生反映。還須密切注意其精神狀況、尿量和大便性狀的改變等情況。一旦發現病情加重或出現新的變化,應立即將孩子送往醫院搶救。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