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創造溫馨寬松的家庭環境
來源:《東方教育時報》 文章作者:嚴 紅 2010-06-18 09:26:04
孩子不再微笑了;孩子不愿意跟家人、老師、同學說話了;孩子悄悄對著墻角落淚,孩子到底怎么了?現在的孩子書包越來越重,睡眠的時間越來越短,在家里擁有自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學校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也越來越少,學生與教師的不屬于教學方面的交流也越來越少。自然而然,學生的微笑少了,但學生的激情從何處釋放?如果不是從身體上,就一定要從其他地方宣泄,于是身體弱了,心理疾患就多了,輕生、迷戀網絡或對學習失去興趣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如何教育和怎樣使孩子快樂成了社會問題。
對孩子來說,影響他們最大的是家庭環境以及與父母的關系,家長要想辦法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寬松的親子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自由快樂成長的空間。雖然孩子依然會存在煩惱、矛盾,但孩子會實實在在地度過人生最初美好的歲月。
人生不能重來,孩子的花樣年華如朝露般稍縱即逝,世上沒有比這更珍貴更值得珍惜的東西了,家長只有和孩子心連心地一起走過,才能讓他們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心里有秘密
強強最近在學校里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有時候還眼圈紅紅的,一副剛剛哭過的樣子。原來,班里有一些男同學在議論他的爸爸,說強強的爸爸失蹤了好幾年都沒回家,不知道去哪里了。爸爸成了膽小、害羞的強強心里最大的秘密。
老師經過與強強母親的溝通了解到:強強爸爸在生意上有些麻煩。有時候,一些陌生人的突然出現,會給家里人帶來很多困擾和擔憂。而強強的媽媽從不在家里提起強強的爸爸。即使有時候,強強主動問起,媽媽不僅會故意岔開話題,還會生氣。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們寫一篇《和爸爸的一件事》的作文,課堂上,同學們都談論起各自與爸爸之間的很多事情。強強一聲不響,同學們問起他,他也閃爍其辭,甚至轉過頭默默地流下眼淚。
點評:
突然的家庭變故對孩子心靈會造成極大的創傷,有些孩子會因此變得孤僻、憂慮、失望、煩躁、冷漠、自卑。有的則暴躁易怒,遇事易沖動,攻擊性比較強,不思學習,任意逃學。而強強顯然就屬于前者。在處理此類孩子的問題時,家長要給予持續的關注,孩子有困難時,家長及時有力的幫助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對家庭環境的不適及羞愧已經壓得他失去了學習生活的動力,那么家長和老師都應適時有效地介入。
媽媽在哪里
就讀某寄宿制小學的軼軼是個特別的孩子,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離開父母住宿在校還是有一些困難的,但是軼軼卻習以為常。
在學校,軼軼從不主動提起自己的家庭。只要有人一提到家庭,她就變得很警覺,嘴巴抿得緊緊的,眼神冷冷地直視對方,一言不發。經過了解,老師才知道,軼軼來自一個特殊的家庭,父母離異,從小隨母。父親離家后再無任何聯絡。軼軼兩歲的時候被全托,周末被寄養在老師家。上寄宿制小學后,母親去歐洲留學,軼軼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偶爾,軼軼也會跟同學說:“我的媽媽很漂亮,像畫里的天使。她的頭發很長,我小的時候,她騎自行車帶我去畫畫,風一吹,她的頭發就會吹到我的臉上,癢癢的。”說到這里,軼軼會難得地笑起來。同時,老師發現軼軼的指甲總是被她啃光,這是焦慮的孩子身上常有的習慣。
點評:
“我不喜歡爸爸。我恨他。小時候我看到他打媽媽,他很用力地拉媽媽的頭發。”軼軼這樣告訴老師。誰說孩子不懂事,父母間的恩怨早已點點滴滴地溶進了孩子的血液,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在孩子心中、在孩子的記憶深處,媽媽的模樣永遠是最美的。但是,破裂的家庭、缺失的母愛,讓這個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承擔起與她年齡不符的孤獨和自卑。
軼軼是個智商很高、又極其敏感的孩子。由于缺乏學習的動力及目標,隨著年級的升高,她漸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成績一落千丈。調皮搗蛋,紀律散漫,成為同學老師眼里不受歡迎的人。在她身上也出現了說謊、攻擊他人、情緒障礙等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概念缺失的孩子案例。
當一個兒童因家庭原因造成心理困擾而痛苦無助時,如何讓她找回成長的快樂,家長應讓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關懷,母親的愛,而同學、老師也應該給她理解,這對于她受傷的心靈,是一種自然的、最好的健康成長方式。
充滿負罪感
楊楊是個多愁善感、早熟的女孩,最近她非常苦惱,因為她覺得自己過得不開心,很苦悶。為什么一個11歲的女孩會有如此沉重的心情?“不知為什么,媽媽總要罵我這不好,那不好。我一回到家就要挨罵,為什么媽媽總是不喜歡我?”據老師了解,其實,楊楊的父母非常疼愛女兒,也總是給楊楊提供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但同時家長對孩子也有很高的要求。成績,父母要求楊楊必須全班最好;彈琴,父母要求楊楊小學階段一定要考過八級;生活,楊楊必須要看起來比其他孩子懂事。父母對楊楊有太多太高的要求,一旦楊楊做不到,爸爸媽媽就會唉聲嘆氣,滿臉的失望,讓楊楊充滿了負罪感。“我偶爾也會犯錯,我也想過得輕松自在,但每天都在父母的催促聲中生活學習,我怎么快樂得起來?”
點評: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成長帶來沉重的壓力。一些拔苗助長的家長最后往往會收獲行將枯萎的“秧苗”,而背負太多壓力的孩子最后往往會向學習和家長說“不”。這就是為什么進入叛逆期的孩子總會做出各種出格舉動的原因。當他們發現自己已經能擺脫讓他不舒服的家庭環境時,離家出走就成了必然。
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要做孩子的父母,更要當孩子的朋友,多與孩子溝通。孩子苦悶或心情難過時,要理解孩子,讓孩子嘗試著把不開心的事說出來,當然,也要學會分享孩子的快樂,哪怕這種快樂在家長看來非常幼稚、微不足道。當家長能與孩子一起分擔,成為朋友時,相信孩子一定會積極回應家長的態度。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