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倫校長:為孩子勾畫未來要實事求是
來源:新華網 2010-03-05 10:10:20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石彥倫與網友交流“學校教育如何與家庭教育結合來培養學生”這一話題時指出,家長對獨生子女教育過分關注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薄弱,家長為孩子勾畫未來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
石彥倫說,每一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其時代的特點。這一代的特點首先就是聰明,這一代的知識結構也更圓滿。學生不僅在學校能獲得知識,而且獲取各種知識的渠道很廣,包括網絡等各種媒體。所以大家都反映這一代的孩子很聰明,但是不足的一面就是獨生子女這一問題,尤其在城市里大多是隔代人的教養,所以他們反映出的不足方面就是比較嬌慣,過分強調自我,有的甚至走到自私的方向去。
石彥倫說,現在獨生子女的狀態也使得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過分關注,走到了反面,就是照顧過多,放手很少,使得孩子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我知道有些孩子到十七、八歲了,床鋪還從來沒有自己疊過,還有的孩子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他就認為這是必然的,遇到挫折的時候抗挫折能力相當薄弱。
那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第一就是喚起孩子的自主意識,能夠自己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未來自己打算,換句話說就是應該勇于挑起自己的責任。我覺得一個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有一個責任,最起碼要對自己負責,換句話講就是生命教育。生命不只屬于個人,你沒有權利自己決定自己的生命怎么處理,你拋下父母自殺了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要讓孩子明白責任在哪里。
第二就是家長為孩子勾畫未來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現在的家長常常把自己孩子的未來想得很沉重,一定要怎么樣,必須得怎么樣,常常就演化成了悲劇。曾經有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他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回旋余地,他常常說“你不這樣的話就不要在我面前了,我不想見到你”。孩子其實是很懂事、很有人緣的孩子,但他選擇了自殺。孩子在遺書中說,“我有能力,但是我的能力達不到父母對我的要求,別人做不到的為何一定讓我做到。”最后孩子走了,走了就是一個悲劇。
石彥倫說,傳統意義上認為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長所起的作用是學校無法替代的。像孟母三遷的典故都是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殫精竭慮地為孩子未來著想。現在家長對教育的理念和人才的觀念還不太科學或者現實。魯迅是大家、老舍是大家,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常常很平淡,自食其力足矣,能夠養活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