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1 13:30:11

土木堡之變指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明英宗被俘事件。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經過長期發展,勢力增強,瓦剌首領也先統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余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制造釁端。遂于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明史紀事本末》卷32《土木之變》)。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于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由于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后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饑渴疲勞,倉猝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于是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以棰棰死。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亦死傷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傳來,京城大亂。廷臣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眾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瓦剌俘虜明英宗,便大舉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乘機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 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并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后,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于謙分遣諸將率兵22萬,于京城九門之外列陣,并親自與石亨在德勝門設陣,以阻敵人前鋒。十三日,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也先率數萬眾至德勝門時,明朝伏兵沖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將也先兵馬擊潰。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發箭炮反擊,也先又敗。京師之圍解除。
正統十四年秋,明軍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土木鎮)大敗于瓦剌,英宗被俘,導致嚴重的軍事危機,這已是廣為人知的事實。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這次戰役的記載頗多歧異與疑點,尚需條梳史料以澄清事實;明軍參戰人數、瓦剌軍行進路線、明軍回軍策略以及明邊鎮在土木之戰中的作用等諸多問題仍需探討;以此為例,并可初步認識明代中期京營、邊鎮的規模和有關明代前中期史實記載的可信程度。
關于土木之戰中明軍參戰人數,最早的記載見于劉定之《否泰錄》:“官軍私屬共五十余萬人。”[1]嘉靖后期以來,幾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數的明代史家均沿襲此說,[2]直至談遷猶于“官軍私屬”強調甚明,[3]而清人自谷應泰以下均不提“私屬”,徑作“官軍五十萬”乃至“五十余萬”, [4]數字之差,語意全非。劉定之在《否泰錄》末說道:“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約其繁復,著為此錄。”李實《李侍郎使北錄》未記出征人數,[5]楊善《奉使錄》今不傳,估計亦不及此。錢溥《袁彬傳》今亦不見,其內容應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跡,也不太可能提到明軍人數。則劉定之所記應來自“目擊耳聞”,即明軍出發時的確有號稱五十萬之舉。
但《實錄》絕口不提出征人數,僅說“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6]。沿此例只記傷亡人數者漸由“喪士卒數十萬”到“士卒死者數十萬”[7]。從“官軍人等死傷”到“喪士卒”再到“士卒死者”,衍化過程與“五十萬”的遭遇相似。上引《否泰錄》作者劉定之是《英宗實錄》副總裁,與總裁陳文、彭時及副總裁吳節等于正統十四年各任翰林院侍講、修撰、編修之職,[8]所見所聞應無太大差別。修《實錄》時“職任緊要,又在于副總裁官”,[9]而《否泰錄》早在景泰年間已寫成,不采其“五十萬”之說于實錄,說明土木之變十余年后,時人已經懷疑當年五十萬大軍的說法。但“死傷數十萬”之說又不知何據,《否泰錄》僅言“我師死傷過半矣。”可能《實錄》作者為交代戰爭規模,只好以“死傷數十萬”含糊了事。但此說一出,不但同樣不采“五十萬”說法的《四夷考》、《名山藏》、《明史》沿用,即連相信“五十萬”之說的《國榷》、《明通鑒》等也采用之,以與“五十萬”相呼應。另外一些不采“數十萬”說者,如薛應 、雷禮、徐學聚、谷應泰、查繼佐等多以損失“騾馬二十萬匹”搪塞。此說來自李賢所記:“二十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余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10]李賢親歷土木之變,僥幸逃生,[11]所記當較單憑在京“耳聞目擊”者可靠。后人既然摘其記錄,卻僅斷章取義,而對其詳細的軍隊人數和傷亡記載不予理睬,實在難以理解。[12]
另外,土木之變前夕朱勇率軍敗死鷂兒嶺。《實錄》載其率軍四萬,[13]《獻征錄》卷五李賢《成國公朱公勇神道碑》、王世貞、徐學聚、葉向高、談遷因之。《否泰錄》載:“遣朱勇等三萬騎還戰。”高岱、黃光升、谷應泰因之。三萬騎與四萬人尚可相輔相成。不過李賢在《天順日錄》中又說是“率五萬兵迎之。”雷禮、嚴從簡、查繼佐因之。《明史》卷一四五《朱勇傳》卻作“所率五萬騎皆沒”,顯然是專取最大數目,又擅改“兵五萬”為“五萬騎”。(其卷三二八《外國傳·瓦剌》又作“四萬人”,顯然原稿非出一人之手。)
王世貞記土木之變時于出征、傷亡人數一并不書,卻又記朱勇軍數。嚴從簡在此同樣詳事而略數。[14]看來明后期已經有人對傳世的明軍人數和傷亡數大為懷疑,因而闕略不書。
明軍出發時究竟有多大規模呢?《實錄》載:“車駕發京師親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從文武吏士皆倉猝就道云。”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余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15]可見明軍倉猝出發,兵員僅來自三大營以及必備的親軍。關于三大營的兵額,明代中后期以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永樂時有三四十萬。[16]而對土木之變前京營規模尚無令人信服的說法。
當時京營由班軍和在京衛所操練官軍、幼官、舍人組成。關于班軍,“宣德元年,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陽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備操,令每歲輸班往來。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正統十四年,令外衛輪班官軍京操者,前班三月還,八月到,后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河南、山東、北直隸強壯官軍,皆隸前班。”[17]可見土木之變當年班軍輪班之法未廢,當時在京營班軍滿額應有八萬人。
關于京衛操軍,《實錄》載:宣德五年“成國公朱勇言:‘舊時五軍每軍步騎二萬人。后調大同等邊備御,今五軍總存五萬七千余人。而神機諸營比舊亦少,扈從、征調不足于用。請令行在兵部如舊取補。’上命兵部于京衛選士卒通十萬隸五軍訓練。”[18]正統二年,“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軍。先是,勇奏五軍營原操馬步官軍調遣各邊備御,并逃亡者共缺二萬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軍屬衛及親軍衛分并河南、山東、大寧三都司官軍內選補。”[19]兩個月后,“朱勇等奏:奉命選拔三千大營、五軍、神機等營精銳官軍十五萬一千有奇。欲將續選行在錦衣等七十衛官軍,與之相兼編伍訓練。然于內有守陵、守衛、供役、上直者,乞為處之。上命守陵、守衛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隸錦衣衛官督操,其余俱聽訓練備用。”[20]十五萬軍中必然已本包括京衛軍,續選即應指所述四類,所增加者,不過原以各種名目推托操練者。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釋朱勇正統二年選兵事說:“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余悉歸三大營。”認為正統時京衛操軍包括上直衛軍一半和五府所屬在京衛所全部。即便按這樣計算,京營規模最大有多少呢?
據葉盛《水東日記》卷二二《府衛官旗軍人數》:“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并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計3,258,173名,實有1,624,509名。其中“錦衣等三十五衛”294,117名,實有159,871名。“五府并所屬”2,964,056名,實有1,464,638名。錦衣三十五衛與五府所屬分列,則應指親軍二十六衛與武功中、左、右衛,永清左、右衛,彭城衛,長陵衛,獻陵衛和景陵衛等役作軍衛和陵衛,五府所屬京衛至萬歷共三十九衛。[21]無論全國統計,還是將三十五衛分別統計,軍員實額皆為原額之半,不妨以此作為當時各衛的普遍情況。役作軍當然不會編入三大營,所以將親軍二十六衛與三陵衛合計,約占三十五衛的六分之五,應有十四萬人左右,取其一半為七萬人。若按葉盛所記,五府屬衛每衛平均六千六百人,則五府屬衛之半應為十三萬人。但考慮到外衛往往有額外的千戶所,而京衛一般五所,則五府屬衛按每衛滿額五千六百人的一半計,為十一萬人。合計得十八萬人。若減去朱勇所言征調各邊的京營兵與逃亡者,則京衛操軍軍數尚遠不及此。
土木之變后五天,“令新選余丁、官舍并舊操舍人及報效者人賜銀一兩,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并皇城四門內外官軍人賜布二匹。”[22]新選余丁、官舍無疑是匆匆湊集的新兵,而舊操舍人應是來自隸屬五軍營的幼官舍人營,報效者應來自殫忠效義營,[23]匠人、火夫可能來自專供匠役的武功諸衛,他們都應屬戰斗力較弱者,故得留守。官軍顯然指留守的部分上直軍。土木之變后次日“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24]就是指這些留守軍隊。姑且以舊操幼官、舍人占留守兵一半即近五萬人計,合計班軍、京衛操軍與幼官舍人,當時京營最多三十萬人。
英宗親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25]可見英宗親征前京營兵精銳已被抽調出不少。明軍從京師出發時,合計三大營與全部上直軍,即三十萬加七萬,再減去十萬和四萬五千,規模當在二十三萬上下。即使“私屬”隊伍龐大,[26]明軍總數也就在二十五萬左右。
明軍幾經輾轉到達土木堡時,人員組成已經有不少變化。據《實錄》,六月派到大同、宣府的將領中,陳懷、井源、王貴等死于土木堡,吳克勤死于土木之變前夕的斷后之役,[27]說明明軍離開大同、宣府時,六月派來的京營兵隨行回京。《否泰錄》說英宗進兵到宣府時“井源敗報踵至”,《李侍郎使北錄》載明軍到大同后遣“平鄉伯”即陳懷出戰敗績,說明此部明軍已經大受損失。而明軍在到達土木堡的前一天更是損失慘重:“庚申……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后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亦陷焉。” [28]吳克忠軍作為后衛,其數量當以萬計。這樣增損之后,再算進行軍過程中的減員,明軍到達土木堡時的規模應約二十萬,與李賢所記正相符合,這也間接證明了以上對京營規模的估計。
明軍號稱五十萬,可能只是沿永樂時以五十萬大軍親征的說法[29]以大造聲勢而已。相比之下,《正統臨戎錄》引也先語:“前番營里皇帝領出來大小四十萬人。”[30]倒比“五十萬”更近事實。
《實錄》載土木之變前的戰爭進程說:“庚申……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后,遂駐蹕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后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勇、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遇虜伏發,亦陷焉。……辛酉車駕次土木,……其南十五里有河,已為虜所據,絕水終日,人馬饑渴,虜分道自土木近旁麻峪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力拒之。終夜,虜兵益增。……壬戌,車駕欲啟行,以虜騎繞營窺伺,復止不行。虜詐退,(王)振矯命抬營就水。虜見我陣動,四面沖突而來,我軍遂大潰。”[31]
顯然,明軍到達土木堡時,堡南河流已為瓦剌所踞。鷂兒嶺位于英宗當天所在的雷家站(今新保安)西北四十里。[32]其后郭懋阻瓦剌于麻峪口,地在雷家站東偏北。[33]瓦剌何以能夠扼守遠在雷家站東南的桑干河?土木之變后葉盛建言:“今日之事,邊關為急。往者獨石、馬營不棄,則六師何以陷土木?”[34]后來于謙說:“(楊俊)遇達賊臨城,不能效力死守,輒將獨石、馬營歸賊,并倉儲、錢糧盡行捐棄在逃,以致士卒潰散,城池失守,開賊突竄之路,因而辱國喪師,至今令人痛恨。”[35]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十七也說:“土木之變根于此路(指宣府東路,即獨石、馬營等處),由于楊俊之失機,故楊氏有余誅也。”他們都認為,由獨石(今河北赤城以北獨石口)、馬營(今赤城西北)南下的瓦剌軍,才是造成明軍覆滅的主因。
土木之戰前宣府以東的戰況究竟如何呢?瓦剌首領阿剌知院言:“王子軍馬從東來,也先從西來,我從獨石、馬營來。我傷了幾處小邊城。”[36]他“傷”了哪幾個“小邊城”呢?《實錄》卷一八零正統十四年七月癸巳條載:“宣府總兵官都督楊洪奏:‘達賊圍馬營已三日,將河水斷絕,營中無水。’”土木之變后十天,“總督獨石等處備御都督僉事孫安言:‘先有敕命都指揮趙玫守備獨石,楊俊守備馬營,夏忠守備龍門衛,署都指揮魯宣守備龍門千戶所,臣同少監陳公總督。今賊勢甚多,軍力甚少,若分守恐難御敵。’王令陳公、孫安、趙玫、楊俊率所領官軍來居庸關外駐扎,為京師外援。”[37]似乎是明守軍主動撤退。但七天后,“羅亨信劾守備赤城堡指揮鄭謙、徐福,雕鶚堡指揮姚宣先于七月內聞賊入境,棄城挈家奔走,以致懷來、永寧等衛亦行仿效。”[38]顯然,楊洪上報,無非是為其子楊俊南逃尋找借口,估計其兵潰就在此時。楊俊首先南逃,致使赤城(今赤城縣城)、雕鶚(今赤城南雕鶚村)、龍門衛(今赤城西南龍關)、龍門所(今赤城東龍門所)、懷來(今京包鐵路官廳水庫橋底)、永寧(今北京延慶永寧鎮)紛紛失守,宣府以東、居庸關外已無堅強防御。懷來位于土木堡以東、清水河(今官廳水庫)北岸,[39]占據土木堡以南河流的應當就是已進至懷來的阿剌知院軍。明軍至土木堡,實因懷來已失守,不得已而就地扎營。正是由于阿剌知院軍截斷明軍歸路,才造成瓦剌軍主力追及并合圍明軍,故葉盛、于謙才會強調獨石、馬營失守的嚴重后果。
在元代,土木堡是大都西行,北通上都和西抵大同的交通樞紐。[40]至明代,“由今宣府西北經萬全右衛、膳房堡、野狐嶺,逾塞垣以達興和,此永樂中擊虜之西路,甚平坦,虜亦常由此入寇。……今土幕驛直北長安嶺、雕鶚堡、赤城、云州、獨石,逾塞垣以達開平,此永樂中擊胡之東路。”[41]所謂西路,即分自去大同的驛道而由宣府直接出塞之路,后英宗即由此回國。[42]東路與元代去上都的驛路無異,景泰時使臣曾走此路。[43]可見明代土木堡仍為宣府后方內外交通的樞紐,“當虜之沖”。[44]從上述鷂兒嶺和麻峪口的位置以及瓦剌在宣府才發現明軍看,瓦剌軍可能就是兵分兩路,沿永樂中“擊虜”舊道南進的。西路軍由野狐嶺入境,發現英宗后報知也先,并殲滅明后軍;東路軍因獨石以南已無明軍防守,七月已占領懷來、永寧,扼守要津,以逸待勞,直至也先率主力趕到。[45]明軍之所以在土木堡覆滅,與它的交通樞紐地位有直接關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