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1 11:18:00

日俄戰爭是指1904-1905年間(清朝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與沙皇俄國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原因
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瘋狂推行其侵略中國、吞并朝鮮的“大陸政策”。這樣,就同沙皇俄國推行的侵略中國、吞并朝鮮、獨占亞洲、稱霸太平洋的“遠東政策”發生了尖銳矛盾。《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滿,沙俄為獲得不凍港旅順,控制我國東北地區,聯合法、德對日施壓,最后中國給日本白銀3000萬兩作為“贖遼費”贖回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逼日還遼不久,沙皇俄國便以“還遼有功”為借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筑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后來,又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而日本經過10年備戰,實力大增,決心在東北地區卷土重來,建立霸權,取代俄國在東北的地位。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乘機出兵占領東北全境,企圖據為己有,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世界輿論的指責。日本借機與英國訂立反俄軍事同盟,要求俄國撤出在中國東北的占領軍,雙方談判沒有結果。日本便依仗英國的軍事支持和英美等國的經濟援助,于1904年2月8日派遣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并擊沉在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日俄兩國遂于2月10日同時宣戰。
戰爭經過
其時,日本現役兵員13個師,20余萬人,海軍艦只152艘。俄國實力遠較日本強大。但俄國陸軍精銳集中于西部邊境,駐扎遠東俄軍僅4個師,12萬人,海軍分布于太平洋、波羅的海和黑海而且艦齡較老,戰斗力弱。沙俄兵力分散,交通運輸不便,如調集重兵來遠東作戰,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利在推遲決戰。日本則力圖一舉奪取日本海和黃海的制海權,利在速戰速決。
2月,日本黑木第一軍6萬人,在仁川登陸,迅速北上,5月初強渡鴨綠江,擊敗沙俄沿江守軍3萬余人,攻入中國境內。占領重要據點九連城、鳳凰城,取得對俄陸上作戰的第一個勝利。
沙俄在遼陽修筑堅固工事,與太平洋艦隊基地旅順要塞共同作為抗擊日本陸海進攻的強大堡壘。
5月5日,奧保鞏第二軍5萬人在貔子窩附近登陸,進攻沙俄金州守軍。雙方經激戰后,俄軍后撤,日軍奪取大連,取得重要補給基地,并切斷旅順俄軍與遼陽俄軍主力的鐵路交通。遼陽俄軍奉命救援旅順,雙方在瓦房溝交戰,俄軍戰敗。野津第四軍接著又在大孤山登陸,與第二軍分道北上,會合第一軍進攻遼陽。
6月初,乃木希典率第三軍進攻旅順,7月占領營口。8月,日海軍在旅順港附近摧毀俄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奪得黃海、日本海域的制海權,旅順俄軍陷入重圍。
8月,日軍在總司令官大山巖指揮下,一、二、四軍會攻遼陽。俄守軍十六萬人,憑借重炮和強固工事,重創日本二、四軍。日第一軍渡太子河包抄俄軍,俄軍統帥庫羅巴特金擔心被圍,命令全軍后撤。遼陽戰役中,日軍的人數、裝備均居劣勢,傷亡也超過俄軍,因俄軍指揮失誤,日軍反取得重大勝利。
10月7日,俄軍渡沙河企圖包圍日軍,日軍全線出擊,大舉反攻。至16日,俄軍撤至奉天,雙方大規模戰斗暫停,出現所謂“沙河間歇”的膠著狀態。
1905年1月1日,經幾個月的圍攻,在雙方均遭極大傷亡后,旅順俄軍投降。乃木遂率第三軍移師北上,參加奉天(今沈陽)會戰。交戰雙方兵力約60萬人,俄國33萬,日本27萬。2月23日,日軍聲東擊西,率先進攻俄軍左翼,俄軍急調右翼兵力增強左翼,乃木率軍立即向俄軍右翼迂回前進,進攻得手后,于3月4日接近奉天以北鐵路線,同時,日軍又在俄軍左翼加緊進攻,形成對俄軍大包圍的形勢。3月10日,俄軍被迫后撤,日軍占領奉天,并乘勝進據鐵嶺、開原。俄軍退至四平街,直至戰爭結束。
5月27日至28日,遠道趕來增援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同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大規模海戰(對馬海戰),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隨后日軍又占領了庫頁島的一部分。至此,大規模軍事行動停止。
戰爭結果
當時俄國因國內爆發俄國1905年革命,無心再戰;日本由于戰爭消耗,已筋疲力盡,也急欲結束戰爭。美國擔心日本過分強大,就從中調停。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背著中國,擅自在中國東北劃分“勢力范圍”。根據條約,俄國將過去所霸占我國的庫頁島南半部(北緯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島嶼割讓給日本,將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讓給日本,俄國還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條約簽訂后,日、俄兩國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給與承認。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壓力下,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除了接受日、俄《樸次茅斯和約》中的所有規定外,還額外給日本以某些權益。
附:《樸次茅斯和約》主要內容:俄國承認日本得以“監理”名義處置朝鮮事務,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約中雙方規定在東北各自的鐵路線內每公里駐護路兵十五名。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范圍,出現從一國獨占變為兩國分據南北的局面。日俄訂約后,日本又強迫清政府承認《樸茨茅斯和約》中有關中國的各項規定,并取得經營安(東)奉(天)路、修筑長春到吉林的鐵路以及在鴨綠江右岸伐木等權利,又開放東三省十六處為商埠。戰后,日本加強對朝鮮的控制,至1910年(宣統二年)兼并朝鮮。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