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20 14:06:03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四年級 教案
近日屢見眾多相聲聽友發貼詢問“噫”聲叫好的來歷,才得知原來這一習慣已經深入人心。且在聆聽天橋樂演出錄音時,經常聽到現場觀眾以此調動氣氛,抒發感情,郭德綱在舞臺表演時也曾借用過,效果非常好。始覺有義務把這一“噫”式叫好的來歷與諸位共享,對這一叫好方式正本清源一番,也順便重溫一下很多值得自珍的往昔回憶。
兄弟今年已近三十四歲,自。ㄆ呤甏┌耸甏酰┙洺3鰶]于天津勸業場五樓,觀看天津市實驗曲藝團的相聲大會,同時常隨爺爺去和平文化館(現名流茶館樓上)聽姜存瑞先生的評書,后來改由劉立福先生說《聊齋》,兄弟也有幸躬逢其盛。當時的劇場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聲,還沒有“噫”聲叫好的出現。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興起了一股曲藝復興的熱潮,名流茶館成為天津市曲藝團演出隊和幾個民間曲藝團體的演出場所,長壽園和大伙巷則由楊鳳杰、康俊英等演員演出。逐漸地,劉洪元與廉月儒等老藝術家也應民間曲藝演出團體的邀請,輪流在各處巡演(其時,李ZHI鵬老先生尚未復出)。兄弟初入大學,閑暇時經常陪同父母到各處觀看曲藝表演。當時的觀眾群絕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傳承舊習,以“好!”和“嘿!”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華茶園落成,成為天津市曲藝團演出隊的固定演出場所。一次,父親的一位老友約父親和我去中華茶園看曲藝,特別提到有一位觀眾有一種極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極喜愛劉派京韻,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張秋萍老師的節目中。兄弟就是帶著一種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幾場節目,觀眾的反應很熱烈也正常。到了劉秀梅的單弦結束的時候,只聽到一聲嘹亮悅耳的“嘿噫!”聲從后邊傳來,不禁令人一振!循聲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側,是一位四十出頭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頭,穿著非常普通規矩,說話聲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內斂的一個人。當天的演出是張秋萍老師攢底,非常吃功夫的《趙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時,一聲更加響亮的“嘿噫!”又響了起來。當張老師返場時,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舉動。偏巧當天的返場節目是非常要好的《風雨歸舟》(是京韻中的,非岔曲的同名節目)。臨近結尾時,只見那位先生閉目吸氣,兜緊丹田,隨著板一聲響遏行云的“嘿噫!”沖口而出,尺寸極其精準,實在是太過癮了。“嘿”字出口,滿宮滿調,尤其與眾不同的是,收聲歸韻落在“i”上,拖腔很長,卻越發響亮,實在是神完氣足。
自那以后,兄弟在陪父母看演出時,經常能夠聽到那聲悅耳嘹亮的“嘿噫!”聲,過癮但從無喧賓奪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宮調的弦,二是因為他的叫好一聽而知是方家所賞,全都叫在掯節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關于這一點,凡是珍藏有當年張秋萍老師現場演出錄音的朋友,都會在臨近末尾時聽到那一聲喝彩,不妨自己鑒別評論一下。此外,此君全無嘩眾取寵的意思,永遠坐在后排右側,且一次演出中絕不多喊,點到即止,因此欣賞者眾,卻從沒有抱怨的,有時甚至給人以不聽不快之感。觀眾在臺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時就連張老師在臺上都故意等著那一聲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說,兄弟之所以常去看市曲藝隊的演出,除了對舞臺上藝術的欣賞之外,實在也是有些欣賞那一聲另類叫好的緣故。在我的回憶中,那一聲“嘿噫”幾乎已經成為茶館回憶中的經典。
說它經典,應該說不是謬贊。它確實具有“經典”必須具備的不可復制的特性。兄弟也曾親耳聽到有的人在茶園里模仿他的喝彩聲,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平心而論,那樣的嗓音,那樣的理解,還有那樣的真誠,別人是很難兼備的。大家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顧不得收聲歸韻,往往把前面的“嘿”聲省略掉,變成了比較難以理解的“噫”了。所以我父親曾經笑說,此君來聽節目,定是事先在家喊過嗓子的。
后來,隨著我工作的繁忙,去園子的時候越來越少了。即便去聽節目,也往往是以欣賞劉、闞、李、廉、張(伯揚)等老先生們的單弦為主,也就很少能聽到那聲峻拔悠揚的喝彩聲了。聽父親和叔伯們講,那位的叫好聲逐漸少了,還戲說此君怕是“倒倉”了吧。兄弟想來,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嗓音、氣力和激情都不復當年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我陪李老先生和我師薛寶琨先生去中國大戲院觀看“津門曲薈”的一場演出(或者是劉秀梅的單弦演唱專場,實在記不清了),在一段節目的結束時(似乎是劉的一段新作),居然又聽到了久違的那一聲“嘿噫”!聽聲辨位,他應該仍然坐在二樓的右側。使我驚喜的是,喏大的中國大戲院,那一聲彩聲竟然依舊是貫滿全場!當時我就想起我的祖父對我講的,金少山在“中國”演出,一進場就覺得他在你耳邊高唱的感覺。坐在觀眾席上,又沒有麥克風等音響設備,這樣的嗓音,似乎比金老也差不了許多。不過,自那一聲以后,直到終場,就再也沒有聽到他再次喝彩。到現在為止,我再也沒有見過他,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聽到那種蕩氣回腸的“嘿噫”。
幾年前,兄弟重新拾起荒廢已久的愛好,再次回到劇場茶館,看“眾友”相聲隊的相聲大會時,才發現眾多年輕的愛好者朋友依然繼承著對那位不知名的聽眾的模仿。不過很可惜,喝彩聲已經由當初的“嘿噫!”訛傳為簡單的長腔“噫!”了。
去年十一月五日,再次去中國大戲院觀看郭德綱相聲演出,中場休息的時候,發現自己兩次不自覺地抬起頭,向二樓右側的方向望去,聽到的只有一片嘈雜。那個高亢激蕩的喝彩聲終于成為絕響,而那位已經從茶園里消失的普通聽眾,知道他的人應該也是寥寥無幾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