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2 15:31:19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應用題 教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五冊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理解從一個數里減去兩部分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以及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2. 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3.充分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應用知識做鋪墊
教學重、難點:能夠從生活中找到這類應用題的雛形,并能正確解決
教學關鍵: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自然生動的生活情境
師:今天老師可忙壞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
學生:想!
師:早晨,老師的鬧鐘罷工了,竟然沒有響,害的我沒有趕上接送車,為了上班不遲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車站,再坐公共汽車過來了。
今天早晨我出門的時候,一共帶了50元錢。我先從家里出發,打面的到車站花了4元錢。然后我又用了3元錢乘車到舊縣。(教師簡要板書)
二、解決可能遇到的生活問題
師:根據我提供的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虞老師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車一共花了多少錢?
生:虞老師到舊縣后還剩多少錢?
生:虞老師打完面的后還剩多少錢?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車多用多少錢?
師:這個問題還可以怎么問?
生:坐公共汽車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錢?
師:還有其他問題?(學生表示沒有了)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一塊兒解決不好辦,咱們一個一個來解決,怎么樣?
師: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車多用多少錢?誰來解決?
生:4-3=1(元)
師:誰求出老師到達車站后還剩多少錢?
生:50-4=46(元)
師:誰能求出虞老師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車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師:那么,老師到達舊縣后還剩多少錢?這個問題挺難的,你會嗎?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徑
1.第一次嘗試
師:請小朋友們先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然后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
(學生嘗試練習,教師巡視搜集信息。小組內交流討論,為全班交流進行準備)
師:哪個小組愿意講講你們的做法?
生:我們先求出了虞老師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車一共花的錢數:4+3=7(元)。又用總錢數減去了一共花的錢數:50-7=43(元)。
生:我們先用總錢數減去老師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減去做公共汽車花的3元錢:46-3=43(元)
生:我們的想法和第一小組一樣,但我們用的是綜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嘗試:
教師出示題目:
虞老師到華地百貨用40元錢買了30本筆記本。準備獎勵給遵守紀律的小朋友9本,學習認真的小朋友11本。虞老師還剩多少本筆記本?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時學生可以相互討論)
師:對咱們解決的這兩個實際問題進行比較,你發現它們有哪些共同點?(學生充分發表個人意見)
四、完善認知、釋放潛能
師:小朋友們算算買了筆記本后,虞老師還剩多少錢?
生:43元減去筆記本的40元,你還剩3元錢。
師:3元錢夠我從舊縣回家嗎?
生:(嚷嚷)不夠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錢了!
師:(很著急)那怎么辦呢,我總不能走回家吧?你們能幫我想個辦法嗎?
(學生議論紛紛,情緒高漲,一會兒不少學生舉起了手)
生:老師,你別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學生和老師都笑了)
師:謝謝你啊,但老師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師你可以到了溧陽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遲到,但放學晚一點回家沒關系啊。
師:這個辦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聰明了!
師:這節課小朋友們用學到的知識幫助虞老師解決了這么多實際問題,真得謝謝你們了!
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像這種類型的應用題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沒有遇見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里有沒有這種模型的存在?結果通過找部分學生詢問,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這類的應用題已經能夠解決,因此,我將從生活中找到類似的問題并能靈活的解答定為本節課的首要目標。本著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學時放棄了課本的教例,而是選擇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探討。經過這番嘗試,我發現學生無論是從理解知識還是從掌握技能這兩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尋求成功的關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探討:
一、改變應用題的呈現方式
變單純的例題為豐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題的過程轉化為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既學會了知識,又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自覺的提高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創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機會。
問題由學生提出,再由學生自主解決,學生能充分體驗“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學生可以在比較廣闊的空間和較為充裕的時間中,以學習主人的姿態展現自我、發展自我。
三、關注學生整體的活動狀況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重求知的過程,在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我們的生活中!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