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0 23:09:59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教學目標:
1、描紅練寫鋼筆行楷字,學習行楷的運筆方法和技巧。
2、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從字典中準確而快整速地選擇義項。
3、區別三組近義詞,能正確運用。
4、認識排比句式特點及這樣寫的好處。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兩句富有哲理的話。
7、通過議論訓練,增強學生在陳述自己觀點、反駁對方觀點的過程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8、學寫毛筆字。
教具準備: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練習3 第一教時 總第42教時
一、明確課時任務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將完成“練習3”的第1—3項習。
二、教學第一題
1、出示教學內容。
問:你知道這一段話出自哪篇課文?(《大江保衛戰》一課)
2、學生朗讀這一段后,討論欣賞:你覺得這段話的書寫美在哪兒?
3、學生再讀一段,注意生個字的字形。
4、這段話中哪些字比較難寫?請提出來。(相 心 實 照)
5、討論該怎第寫,可適當讓學生說說行楷運筆的特點和應注意的地方。教示示范。
6、學生描紅。要求:一邊描一邊記憶,要從字的整體上去觀察,不要看一筆描一筆,要一氣呵成,并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
7、反饋學生作業,評點優劣,進行強化練習。
三、自學第二、三題
第二、三題練習類型,我們以前已經遇見過,請同學們先看清題目的要求,試眷做一一做。
學生答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反饋第二題
1、審題,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映示本題訓練內容。
3、匯報交流。
4、學生自行訂正
5、小結。
五、反饋第三題
1、出示本題訓練內容。
2、分辨這三組詞,每組詞的意思有什么羿同。
3、朗讀六個句子,體會每句話表達的意思,想想用哪個詞更確切。
4、交流、匯報。
5、朗讀填 好的句子,進一步體會三組近義詞之間的意義區別。
六、作業
選擇適當的詞語填空,再讀一讀。
格外 更加 漸漸 常常 居然 果然
1、過了清明,天氣( )暖起來了。
2、久別重逢,大家( )親熱。
3、他說要下雪,( )下雪了。
4、公家的書,應該( )愛護。
5、他關心同學,樂于助人,( )受到表揚。
6、我真沒想到他( )會做出這樣的事來。
練習3 第二教時 總第43教時
一、明確課時任務
完成第4到6題練習。
二、教學第四題
1、出示教學內容。
2、明確練習要求。
3、多種形式朗讀第題中三段話,說說出處。
4、認識排比句式特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⑴自由讀三段話,體會這類句子和別的句子和什么不同。
⑵匯報、交流。
5、再讀,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6、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7、拓展練習。你能從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三、教學第五題
1、復習舊知。背誦本學期學過的成語歌。
2、學習新知。
⑴多種形式,準確認讀。
⑵多種渠道,理解詞義。
①這些成語哪些是你早就會的?能說說它們的意思嗎?
②借助工具書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語的意思。
③你認為還有哪些成語的意思還不大明白,請你提出來。
⑶邊讀邊想,注意聯系。
⑷反復吟誦,感受意境。
⑸熟讀成誦,鞏固積累。
四、教學第六題
1、復習舊知。背誦學過的含有哲理的名言。
2、學習新知。
⑴準確認讀。自由試讀,指名朗讀。
⑵讀懂句意。
①結合插圖,讀懂第一句。問:你能說說這幅圖畫了些什么,是哪句的意思。
②點撥關鍵詞,讀懂第二句。
⑶熟讀成誦。
⑷鞏固積累。
練習3 第三教時 總第44教時
一、教學第七題
1、激趣導入。
2、揭示話題:在電視節目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辯論的場面。這節課我們也來學習辯論,開個“小小辯論會”。
(板書:口語交際:小小辯論會)
3、明確怎樣“辯論”。
4、學生朗讀辯論記錄,要求讀熟練。
5、討論:辯論雙方的觀點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確的結論是什么?
6、分角色演練。
⑴分小組練;
⑵指名上臺練;
⑶再分小組練。
7、拓展練習。
辯論題目:寫完作業后該不該請家長幫忙檢查
正方:應該請 反方:不該請
⑴正方、反方分組討論,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
⑵正方、反方推薦優秀選手進行辯論。
⑶師生共同評價辯論情況。
⑷同桌演練。
8、課后征集辯題,舉行主題隊會。
練習3 第四教時 總第45教時
教學目標:
1、練習寫“畫”、“鬧”。
2、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
3、寫字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學過程:
一、教師講解兩個漢字的書寫特點
國回
1、“畫”字下框呈下包上之勢,它的中間部分,須向下向中間靠擾。外框取上展下收之勢,位置不要太高。
2、“鬧”字呈立長方形,外面的“門”字部呈上包下之勢,“鬧”字形可稍闊,半包圍的下部略往外展開之勢。
二、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書寫
三、學生自由練習書寫
四、教師巡回指導
五、師生交流、評價
六、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七、作業:學生練習書寫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