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8 20:44:56 下載試卷 標簽:數學 二年級
讓數學走進生活, 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淺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周成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尤其是當今社會,數學以技術化的方式迅速輻射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我們身邊隨時接觸到的一切數字化、信息化的高技術,本質是一種數學技術。在過去,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領導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數學沒關系,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每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都要會分析,所以對于挑起未來重任的新一代人,必須要有更強的數學能力作為普通職業的準備。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一,技能訓練“生活化”
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可以這樣設計:假期里我們教室地面要鋪方磚,小組研究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經過大家討論,達成共識:(1)測量教室的長、寬,(2)計算教室的面積,(3)選擇需用方磚的大小,(4)計算大約需要多少塊方磚?有的學生還可能考慮到方磚的運費和工人鋪地面的勞務費等。再如在教學小數加減計算時,可讓學生拿來購物小票、電費收據、電話費收據等,通過讓學生思考、交流,弄懂每個小數的意義、來源,進而進行計算。這樣聯系實際訓練,學生摸得著,看得見,理解透徹,記憶深刻,既學會了知識又解決了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第二,思維訓練“生活化”
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要比較1/5與1/8的大小,初學時學生難以理解,畫圖是一種方法,還可以讓學生這樣想:要分吃一個西瓜,你只能吃得一塊,你是喜歡5個人吃,還是喜歡8個人吃?學生會很自然的想到喜歡5個人吃,因為5個人吃分得的那塊大,從而比較出1/5大于1/8,這樣,學生真正悟出了當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這樣教學,抽象的思維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
第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日常生活“數學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了?身高是多少?身體有多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后,讓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說說周圍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經常這樣做,讓學生有意識的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第四、讓估算“生活化”
學生從低年級就學習估算,生活中處處用到估算,所以在學習了每一個新的知識點后,都要讓學生實施估算,如:在學習了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時,可讓學生估計從家到學校的距離,記下走這段路程所用時間,計算出騎自行車上學的速度,進而估計從家到其它地方所用時間。諸如這樣的例子很多,只要你留心去發現,經常讓學生這樣訓練,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學生善于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更加樂于學習數學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