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5 18:10:21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3月7日,本人執教了一節白板研討課,上課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二冊第10《螳螂捕蟬》。由于教學設計精當,教學手段靈活,所以整節課顯得大氣而不失精細,輕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頗多啟迪。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筆者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執教《螳螂捕蟬》一課時并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從整體出發,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認真讀文,然后用一段簡潔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2)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過對比學習、理解,引導學生質疑,直奔本文的教學重難點。(3)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即文章的9——11自然段。首先明確學習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認真地、反復地朗讀這一部分,同時圈畫出關鍵詞語,借助這些關鍵詞語將“螳螂捕蟬”的故事有聲有色地講述出來。為了讓學生的講述更有效果,更為生動,我還將課文的插圖出示了出來,更好地利用了文本資源。最后是將“螳螂捕蟬”的故事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聯系起來理解,讓學生根據句式說話,明確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4)品析少年形象。要求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后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同時給予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這樣的設計,既能促使學生去認真讀書,理解這部分的課文內容,又能將文本語言有效地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新穎獨特,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應用靈活方便的交互白板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訓練思維,啟迪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所蘊含的許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便是積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即要把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關鍵在于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操作平臺。這就關系到首先要改變教師逐段串講串問、碎問碎答的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出可供學生深讀探究的一兩個能夠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探。合作交流。以這樣一兩個“探究專題”來取代多達數十個的“繁瑣提問”,目的在于突出重點,以學為主,把探究、發現的閱讀主動權、時間支配權和空間占有權真正還給學生。
本人在教學《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節課,緊緊圍繞由學生自主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組織教學。首先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過對比學習、理解,結合交互白板的使用,引導學生質疑,直奔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流程如下: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引導理解
師: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為這樣做的后果會——不堪設想(著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
生:不敢去想象,說明后果非常之嚴重!
師: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后果嗎?
生: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
師:是啊,盡管后果這么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著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
生:——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
師:并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指導朗讀
師: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練讀——指名讀、評——齊讀
(二)第十二自然段
師: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著重號點出)最后,打消(著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質疑
師: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題問出來?
生:(1)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2)為什么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后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3)少年的這番話是什么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4)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四)評價小結
師: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評述:“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注重實踐,發展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遵照語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本人認為學習語言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便是:依據課本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當然也是學習語言的例子。完全跳開書本去學習語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在自然而然間能復述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課堂上,我很好地借助了交互白板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鋪設臺階讓學生走上去,而且還能別出新意,有所創造。
具體流程如下:
1、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復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在關鍵詞語下畫著重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2、學生讀、自由練說
3、出示圖片: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高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著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4、指名兩生說。
實踐證明,幾位學生的復述不但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如把“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說成了“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顯得更為生動。
一節有效的語文課,得益于教師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但靈活方便的教學手段更能為之錦上添花,使整節課精彩紛呈。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