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9 13:42:07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2.培養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浮現”、“滿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理解詞句,了解小紅軍和陳賡是怎樣做的,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認識“倔強”一詞的讀音和意思。簡介二萬五千里長征(參見“資料”)。布置預習,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記述的這件事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紅軍十分倔強,畫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
1.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忍饑挨餓”的“挨(2i)”,不要讀成“挨家挨戶”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讀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頭,后者多用于書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讀成“漆(q9)”的音。
2.默讀或自由輕聲讀課文,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詞語和句子,然后歸納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對話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兩個小段歸納)。
第1自然段;陳賡同志談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軍時,有個小紅軍跟陳賡同志一樣掉隊了。
第3自然段:陳賡同志讓小紅軍騎馬。
第4自然段:小紅軍說他體力強,不要騎。
第5、6自然段:陳賡命令小紅軍騎一段路,小紅軍倔強地要跟馬賽跑。
第7、8自然段:陳賡同志說一塊兒走,小紅軍說要等同伴,沒同意。
第9、10自然段:陳賡同志給小紅軍青稞面,他說還多呢,陳賡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陳賡同志平靜不下來。
第12自然段:陳賡同志調轉馬頭返回來時,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陳賡同志深深自責,十分悲痛。
3.引導劃分段落,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想一想,議一議,再解答。
①讀了課文,看看課題,課文主要寫誰?還寫了誰?
(主要寫小紅軍,還寫了陳賡同志)
小紅軍是怎樣一個孩子?
(倔強的孩子)
“倔強”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性情剛強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寫了小紅軍倔強的事實,哪些自然段寫了陳賡同志發現小紅軍犧牲和他的自責、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慮)
③開頭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陳賡同志“深情”地談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時候的事?
(二萬五千里長征時)
發生在什么地點?
(荒蕪人煙的草地)
④根據以上問題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歸并的方法討論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陳賡同志談過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長征過草地時,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的小紅軍,想幫他一塊兒走。小紅軍說服了陳賡同志騎上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陳賡同志不放心,回頭找小紅軍,他已經犧牲了。陳賡同志深深地自責。
⑤把各段段意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先自己歸納,再小組(或同桌)議論,最后課堂解答,訂正:
長征過草地時,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的小紅軍,他要幫助小紅軍一起走,卻被小紅軍說服了。陳賡同志走后,小紅軍犧牲了,他深深責怪自己。
⑥讓學生比較:三個段落的段意連接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嗎?是的,但不是一字不變、一字不減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復的詞語,該合并的合并,該更換的更換,達到簡潔扼要的目的。
4.再學習一種記事文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做了什么四個要素,再歸納組織:
時間:長征中
地點:草地
人物:陳賡和小紅軍
做了什么:陳賡要幫助掉隊的小紅軍,卻被小紅軍說服了。陳賡離開后,小紅軍犧牲了,他深深地責怪自己。
5.小結:用歸納法和抓四要素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再通讀一遍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小紅軍是怎樣倔強地一步步說服陳賡同志騎馬先走的。
(二)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三)通過查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倔強”、“疲憊”、“浮現”、“荒無人煙”、“滿不在乎”、“無可奈何”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深入了解小紅軍是怎樣一步步倔強地說服陳賡同志騎馬先走的。
(二)聯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練習”第3題的三個句子中括號里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通讀課文,提出問題供邊讀邊想:
1.故事是從第二段寫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起了什么作用?
2.課文第二段是表現小紅軍倔強的,哪些地方看出這種倔強?
3.小紅軍倔強的表現跟陳賡同志有什么聯系?從小紅軍犧牲前后的事實,反映陳賡同志是怎樣看待小紅軍的?
(二)一邊閱讀課文,一邊根據提問展開討論:
1.讀第一段,看看這一段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沒有這一段行不行?
(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的來歷。沒有這一段,第二段提到陳賡同志時,會給人一種突然的感覺。第一段還表露了陳賡同志對小紅軍“深情”懷念的感情。它是故事的“引子”,不能沒有它。)
2.輕聲讀或默讀第二段,從有關詞語和句子中進一步領會以下幾個問題:
①這一段是寫陳賡同志遇到一個跟他一樣掉隊的小紅軍,想幫助他,卻被小紅軍倔強地說服了,只好自己走了。為什么陳賡同志和小紅軍都掉隊了呢?
(因為他們“十分疲憊”了。)
②“疲憊”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書,再從課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憊的原因。
(“疲憊”是非常疲乏的意思。造成疲憊的原因,課文中有:“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饑挨餓”,陳賡同志“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
③看來,行軍途中造成疲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常忍饑挨餓,連馬都沒什么可吃的,成了“疲憊的瘦馬”,何況是人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寫了小紅軍的外貌。讀一讀,看看小紅軍的外貌有什么特點?從這些外貌特點看出什么?
(“黃黃的小臉”的“黃黃”,“兩只腳穿著破草鞋”的“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的“又青又紅”,從這些特點看出小紅軍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饑挨餓,已經非常虛弱、疲乏了。)
4.陳賡同志見到掉了隊的小紅軍年齡這么小,這么疲憊,一心想幫助他。那么,陳賡想怎樣幫助他?小紅軍“倔強”地沒有接受幫助,從哪些表現看出這種“倔強”呢?
默讀課文,把陳賡同志想幫助小紅軍的舉動概括地說出來;把表現小紅軍“倔強”地拒絕幫助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想一想他這樣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陳賡同志讓小紅軍騎會兒馬,并且命令他騎,還要跟他“一塊兒走”,給他青稞面,結果都被小紅軍找理由拒絕了。)
小紅軍“倔強”地拒絕幫助的詞語和句子,以及他這樣做是為了表明什么,議論、解答后,通過下列表格歸納、小結(順便解答“思考·練習”第3題第(1)問。)
5.最后,“陳賡同志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趴上馬背,朝前走去。”這句話里的“終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如果把“終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樣?讀一讀,比較一下。
(“終于”是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只好”是不得不這樣的意思。用了“終于”,表明小鬼說服陳賡同志是費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陳賡同志不管怎樣想幫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絕,沒辦法,不得不離開他。這兩個詞,看起來平平常常,這里用了它們,把陳賡同志一心想幫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設法拒絕幫助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
6.閱讀了這一段,進一步理解陳賡同志和小紅軍一個想幫,一個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讀這一段,把感情讀出來。
(三)閱讀第三段,提問思考,再解答:
1.陳賡同志騎在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心情老平靜不下來”換個說法是什么?
(老放心不下。)
為什么放心不下呢?
(以為一個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在荒蕪人煙的草地上單獨行動,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2.這時,他想起一連串跟他打過交道的窮孩子,有上海的,有廣州的,還有香港的,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浮現”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出現”?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