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8 18:44:19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李時珍,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萬歷二十一年),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醫藥學方面的巨大貢獻,近四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他的名著《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總結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知識和經驗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備了初期植物形態分類學內容的偉大著作。
李時珍出身于世代業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熱心替人診治疾病的醫生。由于受家庭和環境的影響,時珍自小就愛好和熟悉草木蟲魚的學問。他聰明好學,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把大段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李時珍雖然自年輕時候起,就熱愛醫學,但也確實看到官僚、鄉紳、豪商,輕視、欺侮他父親的情景,加上他父親的壓力,最初也曾想通過科舉,實現他父親對他的期望。但是通過三次去省城武昌應試失敗之后,便決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學醫,并從醫藥學方面求得發展──開始走自己的道路。
在李時珍的決心請求和保證面前,父親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鉆研古人的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看病。由于他酷愛醫學,勤奮好學,勇于實踐,因此,在醫學上的才華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很多疑難病癥,經他治療,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決。因為他醫術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薦送到北京太醫院。但在太醫院他卻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官職很低,然而卻使他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在那里,他閱讀和見識了不少在別的地方不能看到的書籍和藥物。在太醫院工作了約一年時間,他就托病辭職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完全擺脫了官員生活,專心致志于《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和為群眾醫治疾病。
1593年(明萬歷二十一年),這位為我國醫藥學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偉大中醫藥學家與世長辭了。李時珍死后,埋葬在蘄州瓦硝壩故居不遠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時間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時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中醫藥學事業。他除了為群眾醫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體現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綱目》之中。他通過親身的醫療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前代醫藥學家的輝煌業績,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在理論上、觀察上的缺點、錯誤,尤其是歷代藥物學著作"本草學"的很多缺點、錯誤。他認為如果對藥物的解釋混亂和分類失宜,就很容易把醫生帶到錯誤的道路上去。他在父親的贊同下,立志把舊的"本草",加以補充、整理。
“本草學”從《神農本草經》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編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止,可以說是緊緊地銜接著前進的。但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之后,卻沒有大的發展,他便決定以《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基礎,把古人漏掉的,或沒有發現的,以及經群眾實踐用之有效的藥物補充進去,使天地萬物能充分的得到應用。當時李時珍才只有二十幾歲,學識和經驗雖然已逐漸豐富,但與他的雄心宏愿遠遠不相適應,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理想,據傳他曾“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三十五歲時,他在經過長時間準備之后,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八百多種,歷時二十七年,終于在他六十一歲那年(1578年)寫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
李時珍治學嚴謹,在《本草綱目》寫成后,為了把這部書編寫得更充實、更完備,又用了十多年時間,做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幾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編寫,直到大約1590年左右開始刊刻為止。
李時珍在治學上不畏強權,敢于堅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宮中設立壇醮和煉金所,夢想煉成“不死之藥”。在此影響下,各地方士的活動非常猖獗,煉制丹藥的風氣極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認真地服起丹藥來。李時珍站在醫生的立場上,實在看不下去,便冒著違犯統治者意志的危險,毫不掩飾的列舉事實,把服食丹藥的害處,講給群眾,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話不符合醫藥學的科學道理,食服丹藥是愚昧的自殺道路。為了教育后人,他還把這些認識和思想寫進了他的著作。
堅持實事求是,重視調查研究,是李時珍治學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問題,總是看了又看,聽了再聽,不斷思索,盡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調查了解。他開始寫《白花蛇傳》的時候,最初在藥販子那里找材料,但當他知道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時,就親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龍峰山去觀察了解,結果他不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狀,活動規律,而且,還了解到了有關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為了證實陶弘景說的"穿山甲能水陸兩棲,白天到岸上把鱗張開引螞蟻爬來,引來后閉上鱗跳入水中,讓螞蟻浮在水面,然后吞掉"這幺一句話,他不知花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沒的地方,進行其生態活動的調查,并親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發現它的胃很大,胃里確實有一升多螞蟻,證明它確是食蟻動物,但食蟻的方式與前說不同,是搔開蟻穴舐食蟻類的,糾正了前書的錯誤。為了研究清楚專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幺東西,他冒著殺頭之罪,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縣),采摘樣品,親口嘗試,證實所謂"仙果"不過是僅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為他非常重視調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資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李時珍在艱巨的研究工作中,不僅"無書不讀",涉獵諸家,而且,深入群眾"采訪四方",農民、漁夫、獵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師,他向捕魚的請教鸕鷥的生育方法和魚狗子的穴居情況。他研究萍、蘋、、的形態差別,農民們便把他們所知道的標本都采集來供他看。
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綱目》:成書于公元1578年(明萬歷六年),全書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374種為歷代本草所不曾記載過的),附圖1000余幅。他廢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體附著物等十六部門、六十類,對所載藥物一一作了詳細介紹。對每味藥物,都盡可能地闡述了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采集、炮制、方劑配伍等,全書還附各類方劑11096則。《本草綱目》大約從1590年由金陵(南京)書商胡承龍開始刻印刊行以來,至今已有六十多種版本。在國外也被譯成日、英、法、德、俄、朝鮮、拉丁等多種文字出版。
2.《瀕湖脈學》:成書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論述脈象27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較詳盡的介紹。
李時珍一生著作很多,在醫藥學方面,除上述《本草綱目》、《瀕湖脈學》之外,還有《奇經八脈考》一卷(1572年成書)、《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