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例分析 怎樣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來源:網絡 2009-09-09 09:17:59
一、為什么小明出了考場以后才知題目應該怎么做?
明天,學校要舉行數學考試。和其他家長一樣,小明的爸爸媽媽在家督促孩子復習功課。在小明臨睡覺前,他媽媽問小明:"概念都掌握了嗎?"
小明回答說:"書上的概念我已經全部能夠背出來了。不信的話,我背給您聽聽!"
"題目都會做了?"媽媽不放心地問道。
"都會做了!課本上的例題、習題和老師講過的一些題目我都會做。就是參考資料上的那些難題,您給我講 了以后,現在我也會做了。"
小明放學回家后,媽媽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得怎么樣?"
"不理想。"小明無精打采地回答媽媽的問話。
"是概念錯誤?還是題目不會做。"媽媽接著問道。
"概念部分沒錯,就是最后的一道題目我沒有做出來。"小明如實地把情況對媽媽說。 "你昨天不是說,題目都會做了嗎?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媽媽顯得有點不高興。
小明委曲地說:"課本和參考書的例題、習題,以及老師在課上補充講的題目我確實是都會做的。可是試卷上最后的那道題目我從來沒有見過。我在考試的時候,在這道題目上的時間足足花了一刻鐘的時間進行思考,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做。其實,哪道試題并不難,只要經過一個轉換,就可以變成一個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而我在考試的過程中就是沒有想出來。出了考場,經同學提醒后我才知道應該怎樣做。" "這說明你做的題目還是不多,今后還是要多做一些。"媽媽嚴肅地對小明說。 ……
從小明媽媽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她認為小明出現這種"出了考場才知題目應該怎么做"現象的原因是題目做得太少。也許大多數家長朋友也是這么認為的。于是乎,就給孩子買大量的習題集,讓他們大量地做題。若孩子有題目不會,家長不厭其煩地講給他聽。可是,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類似小明的那種現象還是屢屢發生。這究竟又是為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題目本身談起。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會遇到兩種類型的題目:一類是與課本或參考書例題、老師或家長講解過的題目相仿的問題;另一類是知識性內容在掌握的范圍之內,但形式以前沒有見過的題目。在平時的學習中,他們遇到的題目,大多數是屬于第一種類型。做這種類型題目的基本要點是模仿例題和老師或家長所講解方法。類型見得多了,模仿到位了,學生對于這類題目的解答是不會出現問題的。第二種類型的題目,實際上是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的應用。這類題目在考試中是經常出現的。做這類題目的關鍵所在是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將問題作適當的變換,將它轉化為第一類題目。這種變換和轉化是問題解決能力的表現。
應該說,小明媽媽和其他的家長朋友的想法,對于孩子解答第一類題目是有益的。但是,這對第二種類型的題目,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作用。為何這么說呢?其原因是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能簡單地通過模仿來實現,它必須要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形成和發展。象小明這樣的孩子,經常背概念、大量做題目,應該說,他們在學習上是努力的。從學習效果看,對于解答第一類題目也是不成問題的。他們的毛病主要是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不能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合理地應用。
毫無疑問,前面所講的兩類問題是有聯系的。會解決第一類問題的解決,是解決第二類問題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第一類問題通常來講是過于 "標準"的,而第二類問題的特點就是"不標準"。"不標準"的問題,必須運用一定的知識,通過變換和轉化以后,才能實現"標準化"。例如,在認識圖形時,如果將長方形橫著或豎著放置,孩子很快就知道這些圖形是長方形,因為這種放置是"標準"的。但如果將長方形斜著放,它顯得不那么"標準"了,而這種"不標準",只要通過旋轉一下,就能將其轉化為"標準"的形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做不出考試題,并不是因為他沒有掌握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而是他們不會將那些題目變換和轉化成為與例題、老師或家長講解過的相類似的問題。因此,要避免類似于小明在考試過程中那種現象出現,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當然需要改進;但是,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許更為明顯。家長朋友在對孩子進行學業輔導時,應該注意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培養的重點應該放在將"不標準"的情形向"標準"轉化的過程方面。例如,孩子會模仿例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之后,家長朋友不妨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變式"題。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游戲和生活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例如,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給他們布置與說明書上不盡相同的"任務",讓他們自己根據積木的特點來完成"任務";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一些生活問題等都是培養他們將知識應用到新的 問題情境中去的行這有效的方法。
二、 如何使孩子在學習上不出現"低級錯誤"
小明的作業準確率一直不是很高,他的考試的成績也很少有滿分的記錄。是不是小明的智力有問題呢?老師和家長認為不是,他們一致公認小明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事實上,平時,對于老師布置的哪些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或參考資料上的一些難題,他基本上都能夠做出來。導致小明的作業準確率和考試成績與他的實際水平不相吻合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作業或考試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對此,老師和家長都說他是粗心,并一再要他在做題時細心。但這種"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小明在作業或考試的 過程中的"低級錯誤"還是屢見不鮮。
在小學生中,類似于小明的這種現象應該說是相當普遍的。家長朋友對這種現象產生的解釋基本上與小明的老師和家長意見是一致的,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基本也與小明的老師和家長一樣,要孩子在做題時細心一些。當然,實際的教育效果同樣不很理想,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還是經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因此,家長朋友非常希望能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出現"低級錯誤"。
對于家長朋友來講,要想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出現"低級錯誤",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低級錯誤"的心理原因;二是根據這種心理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應該說,粗心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 的原因。但是,僅僅用"粗心"來概括未免過于含糊。毫無疑問,對于這種含糊的解釋,家長朋友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只能對孩子作"做作業或考試時細心一些"的原則性要求。而對于那些經常粗心的孩子來說,他們在具體的作業或考試的過程中,雖然知道自己要細心,但不知究竟如何能夠做到細心。當然,他們的"粗心毛病"也就難以得 到實質性的改變。
如果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孩子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的心理原因是分心。所謂分心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作業或考試的過程中,對于口算或解題的中間步驟的"7-2"之類的計算結 果,是依靠短時記憶來記憶的。短時記憶的容量小,保持的時間短。一般來講,短時記憶的內容只能在大腦中保持30秒左右的時間,當有新的記憶內容時,原先的記憶內容便被清除。當然,作為口算或解題的中間步驟的計算結果,30秒的時間已經足以滿足口述或書寫的需要。但如果孩子在作業或考試的過程中解具體的一道時,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這道題目上,而是想著另外一道題或其它的事情,那么另外考慮的內容就進入的短時記憶,并將原有的記憶內容沖掉。這樣,中間步驟的計算結果使忘記了,結果就產生了實際的計算結果與書寫的結果不一致的現象。這就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的真正原因。因此, 要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關鍵是還是要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做文章。
如果您的孩子經常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諸如7-2=4之類的"低級錯誤",那就應該在兩個方面做工作。 首先,家長朋友在設法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的家庭學習環境十分重要。如果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受到電視機、音響和來訪的客人的干擾,那么注意力就會被分散。因此,要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專心致志,家長朋友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安靜的學習環境是這種條件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保證孩子有安靜的學習環境的前提下,您可以按照下列順序對孩子進行輔導或訓練: 1、幫助孩子制訂一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BR> 孩子在家里的學習活動是很多的。他們要復習當天的學習內容、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預習明天的學習內容,還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家長的安排學習其它的一些東西。對于這些活動,家長要和孩子一些,根據活動的特點,制訂出一份切實可行,并且孩子也認可的學習計劃。有了這份計劃后,可使孩子能夠進行有序地學習。他們就有可能在做這件事時,不想其它的事情。
2、讓孩子養成按照計劃進行學習的習慣
有了學習計劃之后,家長朋友要設法訓練孩子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學習,讓孩子在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外的事 情。千萬不能讓學習計劃形同虛設。孩子能夠嚴格地按照學習計劃進行學習,那么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當時要做的事情上去。
3、要求孩子自己對作業進行復查
孩子完成作業以后,家長應該讓他們自己進行復查。家長代他們進行復查的做法對孩子的發展并不有利。孩子自己復查發現錯誤,就會真正體驗出出錯的原因。而家長代為復查,孩子雖然也能知道出錯的地方和出錯的原因,但容易產生復查的依賴性,自己缺乏主動反省的意識。這在考試過程中就要 "吃虧"。
4、結合家庭生活對孩子進行集中注意力的訓練
孩子的"低級錯誤"雖然出現在學習上,但家庭生活對此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在吃飯的時候要專心,不要多講話;游戲的時候,不要一會兒玩這,一會兒玩那;看電視的時候,頻道亂開。
三、值得家長注意的一些信號
一般而言,有了愛他們的父母與和睦的家庭,大部分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適應學校的環境。不過,你還不能就此以為萬事大吉。由于小學生的身心容易發生變化,所以父母還得經常留意,特別要時常注意那些足以引起麻煩的信號。
"恨學校的表現"是一種極值得注意的信號。或許所有的孩子都會說一些學校不好的話,如"我們學校的操場真差勁!""那個電腦教室實在是太小了,兩個人合用一臺電腦真沒勁。"和"學校發的作業本的紙張太差了。" 等。如果說,孩子只是由于偶發的一些不愉快,或是由于不這樣說,別的學生會覺得他奇怪,這是沒什么關系的。但是,如果他時常有這樣表示,而且表示得非常痛苦,那就非常值得家長注意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趕快找出其中道理,以求補救。例如,一年級學生玲玲在上學的開頭一個月顯得很高興,放學回家后經常對父母說"我今天又和某某同學成了朋友"、"今天老師又請我回答問題了"、"老師表揚了我"等等。一個月后,有一次在吃晚飯時候,她突然說:"象奶奶這樣多好,用不著去上學了!"開始的時候,她父母沒有在意。可后來發現玲玲幾乎每天都會講一些這類的話,而且對學校的事情明顯地表示出不高興。對此,玲玲的父母不敢怠慢,馬上與學校的老師進行聯系。通過聯系,他們知道了孩子不高興的原因是拼音過關考試的成績不理想。于是,他們就為玲玲買了一盒漢語拼音的磁帶,在家里輔導她讀寫拼音。 不久,孩子的拼音就過關了,她也恢復了原來的快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