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4 20:18:28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91-93認識鐘表。
二、教學準備
實物鐘、課件、學具鐘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教學目標
鐘表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盡管學生是第一次學習“認識鐘表”,但對學生而言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經課前調查,大部分學生已會看整時,幾時半對少數學生來說也不算難(特別是城鎮的孩子)。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我們教師備課時首先應面對的,而且知識間的對比也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看時間的方法。因此,我決定把認識整時和幾時半放在一節課內完成,將認識鐘面和整時較快帶過,把重點放在認識幾時半上。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結合生活經驗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大格、12個數。通過觀察與討論,發現整時和幾時半鐘面上指針的規律,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
2、通過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觀察、動手能力及探索意識和合作精神。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策略
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首先,通過觀察兩個小朋友的周末作息時間表,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再利用這兩個不同時間表的對比,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思想教育。使整個教學過程立足于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總結出看整時和幾時半的方法,變枯燥的教學活動為有趣的學習活動。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一)聽一聽(課件演示:鐘表的嘀嗒聲)
(二)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鐘表)
(三)揭題:認識鐘表
(四)你還在哪里見到過鐘表?
(五)欣賞古今鐘表圖片:老師這里收集了一些鐘表的圖片,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演示)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設計、制造了各式各樣的鐘表,給生活帶來了方便,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麗了。
二、聯系生活,認識鐘表
(一)認識鐘面
1、看一看鐘面都有什么?
(1)小組觀察
(2)小組交流
(3)匯報
2、鐘表有什么用呢?
(二)認識整時
1、你會看時間嗎?我們來看看晨曦小朋友(本班同學)
星期六的時間是怎樣安排的:
起床學習吃飯睡覺
(生活情景圖略)
7時9時11時8時
(1)與同桌說一說晨曦小朋友什么時候干什么?
①個別匯報
用鐘表的“嘀嗒”聲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馬上吸引到課堂中來,通過問:“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自然地切入課的主題。
讓學生欣賞古今鐘表圖片,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人類科學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人文性。
把認識鐘面這部分知識直接交給學生自已解決,既充分暴露了學生已有經驗,又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欲望。
運用同班同學的的作息時間情景圖作為學習材料,學生感到既新鮮又親切,快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示范學生良好的作息時間作為典范,不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學生,而且對示范學生也是莫大的鼓勵。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②教學整時的讀法和文字記錄法:小朋友們都說對了,
其實幾點鐘還可以說成幾時。(板書:7時、9時、11時、8時)
③這些時間你都是怎樣看出來的呢?
④個別匯報
(2)仔細看看四個鐘面上的指針,你發現了什么?(課件集中出現以上四個鐘面)
①獨立思考
②同桌交流
③匯報
(3)歸納: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剛好幾時。
(4)鞏固:從7時到10時,時針、分針分別從哪兒走到哪兒呢?(實物鐘演示)
這時你大概在干什么?(板書:上午10時、晚上10時)
(三)認識幾時半
1、初步感知幾時半的指針特征:
(1)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小明起床了沒有:
(實物鐘動態演示從7時到7時半)
(2)再看他接下來干些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個別發言)
板書:7時半9時半11時半晚上10時半
2、看看這些指針,你又發現了什么?(同時出現4個鐘面)
及時鞏固學過的知識,聯系生活體會一天中有兩個指向相同的時刻。
動態演示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鐘表指針的走向,體會時間的延續性。
再次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表來認識幾時半與前面認識整時的環節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是可以比較整時與幾
時半指針的不同特點;二是對兩個小朋友的周末時間安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起床 看電視吃飯睡覺
(1)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
(3)匯報:(分針都指著6,時針指在9和10的中間就是9時半......)
(4)課件演示小兔和小熊爭論的情景:
(5)小結: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
3、看了晨曦和小明對星期六的時間安排,你想說些什么?
(四)教學時刻的數字記錄法
1、如果以上幾個時刻用電子表來顯示會是怎樣的呢?
2、個別匯報
3、歸納:整時的兩點右邊是“00”,幾時半的右邊是“30”;(板書:7:00、7:30)。
4、還在哪里看見過這種寫法?(電腦、電視、電話、手機......)
三、鞏固應用
(一)連一連
排作對比,使學生明顯感受到誰的時間安排得合理,我們應該向誰學習,而不用教師“苦口婆心”地說教。
通過學生喜歡的兩只卡通動物爭吵的情境來引發學生的交流與討論,強調時針走過幾才是幾時半,突破了難點。
選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鐘表來讓學生看時刻:一是給學生以美的視覺效果,二是為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已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2時半12:003時3時半8:304:30
(二)撥一撥:(用學具鐘撥)
1、撥出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么時候播出的?(如大風車6時、新聞聯播7時、7時半、第一節課1時半)再過一小時是時幾時?再過2小時?
2、撥出你星期六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床?
(小組交流)
(三)查一查:生活中的時間表和爸爸媽媽的作息時間表
四、總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與生活相結合,體現數學的生活味和實用性。
結合學過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習慣,使學生再一次受到了教育。培養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片段實錄
片斷一認識鐘面
師:仔細看一看鐘面上有什么?
生1:鐘面上有長針和短針。
生2: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和秒針。
生3:鐘面上有1、2、3......12。
生4:鐘面上有一點一點的。
生5:我發現這些針都是這樣走的(學生作順時針的手勢),秒針第一快,分針第二快,時針最慢。
師小結: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鐘面上有12個數(有的鐘面上只有4個數或沒有數的);這12個數把鐘面分成了12大格;那根最長、最細、跑得最快的叫秒針,較長、較細、較慢的那根叫分針,最短、最粗、最慢的那根叫時針;還有剛才×××說得很對,指針的走向是順時針的。
師:鐘表有什么作用呢?
生1:它會告訴我們起床幾點鐘,做作業幾點鐘。
生2: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上學,什么時候吃飯。
......
師:是的,也就是說鐘表可以告訴我們時間。
片斷二認識整時
師:你們會看時間嗎?(生齊說:會)我們來看看晨曦小朋友星期六的時間是怎樣安排的:
生1:他7點鐘起床,9點鐘學習,11點鐘吃飯,8點鐘睡覺。
生2:(不由自主的站起來說)不對,8點鐘有早上8點鐘和晚上8點鐘,所以應該說是早上7點鐘起床,早上9點鐘學習,中午11點鐘吃飯,晚上8點鐘睡覺。
師:剛才他們兩個人都說對了,但你覺得誰說得更準確呢?(第二位同學)
師:剛才那幾個鐘面上的時刻,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1:短針指著哪個數就代表已經是幾點鐘了。
生2:(緊接著說)不對,你就不管分針了嗎?分針要是指著6呢?
生3:時針如果指向7,分針如果指向12,就代表是7點鐘了。
生4:如果分針指在12上面,時針指在幾上,就是幾點鐘。
師:那誰說得最準確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7點鐘、9點鐘、11點鐘、8點鐘鐘面上的指針,你能發現什么?
(課件單單出示四個鐘面)
7時9時11時8時
喔!分針都指著12呀!(學生豁然開然)
(課件驗證:4枚分針同時閃爍)
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剛好幾時。
片斷三認識幾時半
師:晨曦星期六早上7時就起床了,而小明7時還在睡,一直睡到這個時候才起床。(師演示實物鐘,將鐘從7時撥到7是半)
師:小明的周末是怎么過的?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1:分鐘指到了6這里,時針指到7和8中間,就是7時半了。
生2:分針指到6上面,就知道是9點半了。
生3:不對,還要時針指到9和10中間。
生4:時針指著11和12的中間,就是11點半。
生5:不行的,分針還要指著6。
師:是的,看鐘面,我們得像剛才那樣既要看時針又要看分針。
師:看看這些指針,你又發現了什么?
(課件出示)
7時半9時半11時半10時半
生:分針都指著6,時針都指在兩個數中間。
(課件驗證:4枚分針同時閃爍)
師:小兔和小老鼠與你們想的一樣,可它們還是為了一個時刻吵起來了。
(課件播放小兔和小老鼠爭吵的情境)
師:你們認為誰說得對?
(有的學生困惑了,而有的學生卻興奮地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生1:如果是1時半,時針就在1和2中間了。
生2:時針在12和1中間應該是12時半。
生3:我們要看時針前面的數。
......
師小結:像×××說的要看時針前面的數就是指時針走了幾,因此可以這樣說: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
(3)看了晨曦和小明對星期六的時間安排,你想說些什么?
......
六、教學反思
(一)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靈活選組教材
社會發展的日趨信息化和學習化,學生的學習資源正變得日益多樣化,家長文化素養的提高,課外閱讀材料的增加,各種媒體的普及等,都給學生帶來了生動豐富的“生活化”學習,所以學生對鐘表的認識絕不是一張白紙。可是就有一部分教師對這一切熟視無睹,還是呆板地按照教材的編排來一課時一課時的教學,孰不知這樣做不僅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而且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慢慢散失對數學的興趣;而做為一個善于思考的教師,我們要意識到教材只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合理靈活選組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把這種累積的經驗作為進一步學習的資源。正如奧蘇伯爾所言:“讓新知之舟泊在舊知的錨樁上”。基于以上認識,我在上這節課前做了一些調查:我拿著表示七時的鐘面去問兩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你們說現在是什么時侯呀?”他們都不加思索地回答了我。再看我所教的51個學生中,就有11個學生戴著手表,9個學生有電子手表。看來這11個學生肯定會看表了,那9個學生也一定認識數字記時法了。因此,我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決定把認識整時和幾時半整合,把重點放在認識幾時半上。教學時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充分信任學生,要點到為止,使所學的知識具有新鮮感和富有挑戰性。事實證明這樣做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使學生始終保持了積極的學習熱情。
(二)搭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衣存,缺一不可。在本節課中引入的鐘表的嘀嗒聲、古今鐘表圖片欣賞和同班同學的周末作息時間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而練習中的連一連、撥一撥、查一查,是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這體現了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
有待于與同行商討的問題:一、在認識鐘面時有無必要讓學生帶小鬧鐘來?我也嘗試讓學生各帶一個小鬧鐘來,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四個小組一起觀察帶來小鬧鐘,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即摒棄非本質屬性,找出本質屬性),結果事與愿違:有的學生說我的鐘表上什么什么圖案,有的說我的鬧鐘是什么形狀的,有的鬧鐘的鬧鈴也響起來了。而像上面那樣通過觀察教師手中的一個實物鐘來認識鐘面是否又有以點帶面的嫌疑?二、時刻的數字記錄法的那兩點到底是以冒號的形式呢,還是比的形式?三、對于學生“幾點鐘”的習慣性生活語言要不要強行糾正為“幾時”的數學語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