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語文說課稿 >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 正文
2009-08-18 15:24:52 下載試卷 標簽:說課稿 三年級
一、說教材
《發憤立志》是鄂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圍繞本單元“成長”的話題,課文以兩副對聯為主線,用簡單清晰的語言講述了這個故事:蘇東坡年輕時博學多才,故有時難免恃才傲物,后受到一位老人善意委婉的點撥,明白了學無止境、要發憤立志的道理,而后終于成為中國大文豪。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母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編者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正是讓學生對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有初步的了解,教育學生學無止境,要虛心好學,其中也可感受到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的熱愛。
《課標》特別強調“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以《課標》為依據,結合本單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訓練重點,特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和能力
1、學會6個字,認識4個字。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并識記四個詞“聰明機敏”、“蓋世無雙”、“呆若木雞”、“恍然大悟”。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二)過程和方法
以“朗讀、感悟、交流、表演”的學習方式架設文本與學生間的交流平臺,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課程資源的熏陶下,感受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受到發憤立志、虛心好學的啟發,有意識地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感受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啟發教育學生學無止境,要虛心好學。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采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三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四、五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課標》要求“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是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積累和運用,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故事生動,文辭流暢,語言細膩傳神,學生讀起來饒有興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的講只要引導、啟發、指出思考的方向即可,將課堂的時間、空間最大限度地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學習語言,以讀促情,讀中體驗,讀中明理。
③入境表演法
語言本身是抽象的,我們要創設情境,再現語言環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感染。教學中,我讓學生排課本劇,分角色演一演,從而以文本的語言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感悟、積累、運用語言。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學生可采用“讀一讀,畫一畫,品一品,演一演”的學習方法。先整篇地讀、整段地讀,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再畫出描寫蘇東坡神態、語言的句子,深入地、反復地品一品,最后全身心地演一演。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究獲取知識,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6個字,認識4個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了解蘇東坡年輕時由于博覽群書,才氣甚高,因而有些恃才傲物,寫出了“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的對聯,結合蘇東坡年輕時的作品幫學生理解“聰明機敏”。
第二課時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以“蘇東坡為什么要重新寫那副對聯”為主線,以朗讀、表演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不離文本,抓住文中描寫蘇東坡神態、語言的詞句深入理解,讀中積累,讀中感悟,讀中明理。整堂課分為五個環節:
(一)以問促讀,激發求知欲
“學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是創新學習的開端。文中兩副對聯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開課時,我讓學生高聲朗誦這兩副對聯,再讓學生大膽質疑,并引導學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即“蘇東坡為什么要重新寫那副對聯?”“牽一發而動全文”的核心問題,為學生與文本多角度、深層次的對話起到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學生有疑而學,學習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
(二)品讀感悟,互動交流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指導思想下,為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安排了“品讀感悟,互動交流”這一主要環節,同時將學法的指導有機滲透。
1、教給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本段的教學,我以“找重點詞句→品讀重點詞句→分角色表演→總結學習方法”的思路設計。先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整段,畫出描寫蘇東坡心理、語言的詞句,反復朗讀,體會蘇東坡洋洋自得、狂妄自大的心情。其間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蓋世無雙”。然后讓學生想象入境,分角色表演,最后總結出 “一找、二讀、三演”的學法。
以上教學,以“情”為核心,喚醒學生情感的體驗,使學生自然而然走入文本。以“讀”為主線,把讀與品悟,讀與想象有機結合,體現出讀的層次性:由讀懂意思到讀出情感。
2、運用學法,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先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進行自學,再組織全班交流、品讀,最后指名上臺分角色表演。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討論以下語句:
①“蘇東坡臉上立刻紅一陣、白一陣,腦門上汗涔涔的。”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通過看課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感受,揣測蘇東坡當時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他當時的羞愧、難堪、焦急、狼狽。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的方式把自己的閱讀體驗表達出來。
②“蘇東坡呆若木雞,一時都忘了送客。等緩過神來, 他才恍然大悟,趕忙添了幾個字,重新寫了那副對聯: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在學習第②句話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呆若木雞”“恍然大悟”兩個詞語,通過查字典、表情演示的方法理解詞意,結合句子體驗詞語傳達的情感,通過想象品讀“復活”詞語的本來面目,使學生深入蘇東坡的精神世界,理解蘇東坡的復雜心情。
教學中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從語言文字入手,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品味思考,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和文中道理的認識和理解,充分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擴充資源,學習第6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6段后,師利用課件出示蘇東坡在散文、詩歌、詞等領域的成就,在學生無比敬仰、連聲贊嘆之時,引學生思考“蘇東坡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的大文豪”,待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之后,師再用課件補充介紹蘇東坡生平博覽群書、孜孜不倦、虛懷若谷的感人事跡。這樣不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蘇東坡的人格魅力,而且指導學生的實踐,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不光要立志,還要付諸實際行動,持之以恒、學而不厭,才能有所作為。
(三)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師小結故事內容,讓學生談談從中受到的啟發。談啟發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說,只要學生就文本談出了自己的見解,教師都要充分地肯定。正如《課標》所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談完啟發再讓學生給第二副對聯加上橫批。學生寫“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手不釋卷”都行。通過這一訓練,可以升華學生對蘇軾的敬仰之情,堅定學生發憤立志、謙虛好學的信念。
(四)練習復述,體驗運用
由于前面學生讀得充分、讀得透徹、讀得投入,此時讓學生復述課文已是水到渠成。通過復述課文,促使學生將文本語言進行內部消化,轉化成富于個性色彩的鮮活語言,真正落實了《課標》所講的“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
(五)課后延伸,強化主題
課后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回的開始,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能使學生從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發展個性。在課堂最后這個環節,我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提出三個課后練習供學生選擇。一是找出文中的四字成語,謄抄在積累本上。二是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后的啟發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托,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三是課本劇的排演,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把書面文字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靜態的課本語言為動態的演出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遵循板書為教學服務的教學理念。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圖文并茂的板書易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主體參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畫了古代的宅門,在門柱寫上“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對聯,總結課文時讓學生在門楣加上橫批“學無止境”。這既能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